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8960
在线人数: 21754

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新思考

发表时间:2009-02-23阅读次数:2641

2009118日,我有幸跟随市南区教育中心组织的研修班到上海学习,认真听了几位教授的讲座,收获颇丰。其中对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王斌华教授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讲座,结合我们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我对数学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针对初中数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内容应为教材提供的课题学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课题学习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二是研究性学习以课题学习为主,也完成了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课题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特色内容之一,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在第三学段的具体呈现形式。它并不要求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板块之外另行增加新的知识,而是一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桥梁。“课题学习”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学习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它使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板块的内容之间有可能以交织的形式出现。

经过课改七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切身体会到老师们为准备一个“课题学习”的教学内容,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准备资料等。在“课题学习”的组织形式上,依据教学内容出现了“长周期作业→墙报展示或课堂汇报、到教室外实践→交流课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尝试。但教学内容多局限于课本的设定,老师的预设和引导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常规课堂相比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不到有效的挖掘。而且,“课题学习”课的准备无形中给本已十分辛苦的一线教师们又增加了不少的负担!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要进行“教学方式转变—探究性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自主的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让学生针对生活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过多纬度的思维发散与聚敛,然后在探究式活动课上呈现出来,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进一步拓展思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改变学生只会被动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初步设想为:①学生针对生活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出猜想、设想或怀疑,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②同组同学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完善方案;③教师核定猜想与方案的价值所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④各小组进一步完善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⑤教师再次核定,确定能否在全班公布该课题及其解决方案;⑥发现者展示自己的发现或发明,全班同学针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询问、完善甚至是纠正其中的错误,或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⑦学生反思;⑧教师点评,对有价值的发现、发明等,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或论证,甚至可鼓励学生写成小论文,并找机会推荐发表。

经过实践,我建议老师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内容的选材上,多注意联系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选择那些好入手、有趣味、可深入的问题,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插上翅膀。

2)实施过程中能以课题的研究过程为主、以学生研究的体验性为主,兼顾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因为我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学生的课题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科研,它是一种带有体验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作为学生“课题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了“课题学习”预定的教学目标,还看到了学生是怎么学会的,投入学习的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的质量等,并在过程中注意给予学生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

3)内涵的生成和组织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尽管每一次课题学习都有一定的计划,但对课题探究的过程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课题探究的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新的认识不断提升,创造性的激情不断迸发,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与合作之中得到互补。这其中既有数学各部分知识与数学外知识的综合,也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方式上的综合,学生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关系的不断整合等,而其过程的开放性以及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突破了课堂内、外,甚至学校内、外的界限,强调只要有利于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拘一格,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创造了充足的机遇和空间,学生通过“课题学习”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构思工作计划、汇报自己的收获与感悟等。

课题学习的推进与实施,需要有利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数学老师要积极的通过实践予以研究和解决。。。。。。深入实践的研究才可能是最受欢迎和最有效的研究,也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