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9271
在线人数: 22002

赴华东师范大学访学培训学习体会

发表时间:2009-02-23阅读次数:3754

 

二零零九年一月,市南区幼小初各校“名师型”教师共五十多人,在市南教育中心师训部领导的带领下,赶赴华东师范大学访学培训。

这次学习活动,让我亲身感触到“华东师范”这样在全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海派教授们的博大精深,让我这样一个在“幼教战线”上“埋头”工作了十九年的教师深感受益匪浅。

给我留有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在开课典礼活动的吴遵民教授。他在课堂上的讲课作风可以用“扣人心弦”来形容,平静时,吴教授挠着略微蓬乱的短发,语气诙谐,发人深省。激动时,双臂挥动,隐于大镜框后的眼睛,聚光有神,语气激昂。理论深刻但无学究气,知识丰富而不觉琐碎。批时弊,谏真言,口头禅"莫明其妙"更显批判精神。一上午,课堂上数次响起掌声,结束时,更是掌声雷动,让听讲老师们倍感畅快,尽致!

吴教授讲课的内容是,《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这是吴老师近几年就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学校教育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趋势和动态的分析,来梳理和明晰课堂教学改革的国际发展动向,同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比较,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讲课内容在一、国际教学理念的变革;二、国际教学方法的改革;三、国际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启示上进行详尽的阐述。其中,让我感到针对幼儿园有着现实意义的内容当属在“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启示”中谈到“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鼓励一线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课堂中的互动。因为“独白式”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表现的良好机会,而且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从而背离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意义。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思维活动的空间,进而培养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国外,执教者都会倾其心血和智慧力图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并力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来让学生“发现”知识,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的是“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这对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及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吴教授强调他所了解的国际教育现状:在英国,教师非常注重趣味性。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教师们备课的重点之所在。在英国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主要由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先体验、先理解而后再从中找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把答案或权威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师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英国课堂的关注重点。如某所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教师先把学生分成5组,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来推理和判断哪一个工程的计划更可靠。整个1小时的时间里差不多有50分钟都是由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在计算工程的工作量;有的在判断工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有的则在进行评价。最后留出的10分钟则由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理念在英国课堂十分多见。比如以听写为例,在国内,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念、学生写,而在英国,则都是以伙伴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们两人一组,一个跑去记忆黑板上的句子,另一个人做速记员——迅速写下伙伴读出的句子,由于整个任务必须两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生命合作意识。而将个人竞争再转化为小组或团队之间的竞争,学生们则就又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同时更学会了礼貌和体谅。

日本教育界也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又来源于想象力,只有在一个安全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自主性、发挥想象力。因此日本的课堂着力构筑具有民主氛围的教学环境,其中心的原则就是“学生必须拥有平等获得奖励和利益的权利,包括教育资源、信息和学习的材料”。在日本的初中课堂,对学生尊重的表现就是提供一个赏识人的尊严的教学环境。如在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把整个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活动全部告知学生,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拟定基本的学习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学习背景,并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而在整个教学评价中,教师也总是充满鼓励性地激发成绩落后的学生,比如用鼓励的话语说“比上一次有进步”、“这次表现不错”、“棒极了”等。

再者,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也是“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如何把一个僵化封闭的课堂转变为一个开放与生动的,同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场所,这也一直是各国教育学界关注的改革重点。

美国教育实验室最近所作的一项实验报告显示: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更积极,他们愿意呆在学校的时间更长,而且心情也更好。由此美国全国合作学校网提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六种父母参与教学的手段,具体地说,这六种手段是:(1)父母参与学校的技能培养;(2)父母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3)父母参与了解孩子的学习需要与进步情况;(4)父母参与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5)父母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6)父母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

     不少国家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课题研究,同时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调动家长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苏格兰,家长在以下方面与学校积极配合:如对学校教学资源与材料的配备和使用提出建议;在教室内参与听课;为学生郊游或远足提供支持;尽家长之所能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而在奥地利,家长在自愿的基础上则通过多种途径支持教师:如走进教室直接参与对学生的帮助;为教学提供特殊技能或专业知识;邀请学生到自己工作的场所参观学习;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开展创新活动等。而在比利时,家长甚至为学校提供阅读、艺术、郊游、道路安全、校图书馆的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在英国,家长的参与不仅被看作是一种权利,而且还被各所学校看作是对社会资助及负责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英国流行在家长中开展“学习支持助手”的活动,具体做法是在家长中招聘课堂教学的辅助人员,应聘的家长需要先学习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课程,经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去年,我园参与了 “提高教师智慧,促进幼儿发展” 的“国家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我园以“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主要研究聚焦在“师幼互动”的层面,这也是幼儿园贯彻落实新《纲要》的必然要求。

在聆听了吴教授纵观国际、高屋建瓴的讲座之后,再来反思当前我所见到的幼儿园里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在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们口口声声强调互动,但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小中大班,在互动环节上,教师都居与更为主动和优越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这直接影响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二是在常态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幼儿是不被允许主动发出互动信号的,在这种压力和环境下,师幼之间充分积极的互动关系是难以建立的;三是师幼互动中教师欠缺深入有效的参与,因为教师往往流于表面,而没有实质性对幼儿产生作用。以上问题,都这届影响了互动的有效性。

从问题中我们看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幼儿园的实践中还太浅显,就此我会借“上海之行”的学习充电,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理念,深入学习研究以更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以实践到教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