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0877675
在线人数: 4205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发表时间:2009-03-05阅读次数:5058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部分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结合我省中小学生的安全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就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中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地方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文性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以中小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服务,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实用性
  安全教育贯穿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中小学生的全部生活。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安全生活的需要,提供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使学生能够科学、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三)实践性
  从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进行安全教育;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方法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在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四)综合性
  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把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有机整合;把公共安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家庭、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实施课程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小学阶段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和安全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对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展,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保护个体生命安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安全意识的形成、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的自身实践和生活体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把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程提倡把安全教育寓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为基本线索,切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主要涉及的生命安全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整合了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的内容,突出了课程的主题性,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珍视健康的态度。
  2.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3.树立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4.珍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5.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6.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人格。
  (二)能力
  1.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知识
  1.知道生命是可贵的,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命健康知识。
  2.知道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应对措施。
  3.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知道网络的用途,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知道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措施。
  5.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知道躲避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
  6.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知道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的求救和求生的方法。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一、1至3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在公共场所活动时的安全常识,遵守公共规则,避免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发生。
  2.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列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正反面例子均可),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从报刊、影视作品中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与危害。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培养疾病预防意识。
  3.了解有关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环境卫生。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的宣传小报。
  介绍自己的良好卫生习惯,在班级里评选出“卫生小标兵”。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了解简单的居家安全常识,远离生活中的危险区,从生活中发现安全隐患。
  3.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紧急求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 122等电话。
  4.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画一画你所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唱一唱交通安全的儿歌。
  展示并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从防火、防触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举办安全知识小竞赛或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四)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逐步提高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的简单技能。
  利用相关图片、电视片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询问家长,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在班级里交流。
  模拟演示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
  (五)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与同学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启发学生思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初步形成在活动与游戏中的安全意识。
  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使学生学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4至 6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会与他人正常交往;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
  3.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安全隐患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要写出调查报告,说明是否发现隐患,以及发现安全隐患后是如何处理的。
  查找有关敲诈、恐吓、性侵害的典型案例,组织讨论,学会应对这些突发情况的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时正确的应对方法。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2.了解常见病、重点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在传染病到来时不惊慌,形成一定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3.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拒绝陋习。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方式。
  4.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实记录自己一周的生活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从中选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请医生到学校来举办讲座,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
  结合“世界无烟日”的宣传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后果,举办以“吸毒危害大”为题的板报展
  览。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培养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主动避让车辆,做到文明出行。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烧烫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及周边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
  开展一次交通法规知识竞赛。
  从防止溺水、防止烧烫伤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典型案例,以情景设置等方式,学习演练遇到上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方法。
  以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说明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意义。
  (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做到不浏览不良网络信息。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查阅资料,总结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写一份《健康上网公约》,号召大家共同遵守。
  (五)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家乡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主要的保护环境的法规性要求,形成保护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突发自然灾害对自身可能带来的危害。
  开展环境调查活动,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想一想自己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坚持做下去。
  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案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六)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知道怎样正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不激化矛盾,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正确估价自己,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求助方法。
  针对同学中经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树立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的意识。
  三、7至 9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增强自律意识,自觉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习惯。
  2. 理解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维护社会安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不参加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4.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骗术,防止被骗、被拐卖。
  5.学会一些应对敲诈、抢劫、绑架、恐吓和性侵犯等突发事件的方法、技能,避免和减轻特定伤害。
  6.了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技能。
  开展一次讨论交流活动,主要围绕“哪些场所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等问题展开讨论。
  收集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介绍和揭露的一些骗术,总结这些骗术的共同特征,并讨论我们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开展一次以“防范侵扰, 保护自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方法。
  2.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能够合理、安全用药。
  3.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常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安全度过青春期。
  4.了解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5.学会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习识别毒品的知识和方法,拒绝毒品和烟酒的诱惑。
  6.了解和分析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可能因素,努力保障生命健康。
  举办一场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可以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专家主讲。
  出一期宣传青春期健康常识的黑板报。
  组织一次以“拒绝烟酒 抵制诱惑”为主题的班会,以演讲、小品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学习了解关于道路交通的法规知识,增强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2.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和技能。
  3.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4.学习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培养消防意识,了解家庭、学校等公共场所的防火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观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片,或请交警来校作交通安全报告。
  调查自己所在的社区在防火、防盗、防触电以及防煤气中毒方面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
  请消防员来校举办消防知识专题讲座,并指导学生掌握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
  2.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学会判断和有效拒绝的技能,做到合理利用网络。
  3.认识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学会避免和摆脱网络沉溺。
  在班级里举行一次“中学生使用网络的利与弊”为主题的辩论赛。
  (五)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加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训练,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别,了解我国曾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组织一次自然灾害自救模拟演习,如发生地震、雷电、洪涝时的自救。
  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观,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六)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避免不应有伤害的发生。
  2.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增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收集有关校园暴力的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二)全面实施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的能力,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本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注重选取学生普遍关注和乐于交流的安全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方法技能,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健康、安全成长等有关的问题,通过开展思考、讨论、收集、调查、辩论、访谈、模拟演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在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不能将书本内容作为教条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
  (五)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可以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组织演习活动。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1.评价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安全素养与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2.评价原则
  (1)坚持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评价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课程评价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学习状况、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 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公共安全某一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活动,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并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考查 考查方式应灵活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情景测验等,以对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学习及安全素养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要关注教师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愿望,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与其他课程的评价改革制度和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指导意见》为依据,全面落实《指导意见》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
  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与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模块内容。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切实体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标准,全面实施课程目标。
  (二)教材编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探究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又要注意安排一定的活动性内容。《指导意见》针对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仅供参考。教材编写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下,设计出更有特色、可操作性更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来。
  (四)倡导以生活主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将公共安全常识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把公共安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
  教材编写在达到《指导意见》要求的前提下,应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教材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要求。
  (六)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文字表达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并有效运用图片、图表,做到图文并茂。教材应力求用贴切的文字、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精美的图片,呈现与学习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于学生自学。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课程,能够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还应包括许多方面。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以有效进行开放式教学,实施课程目标。
  (一)开发和利用多样的课程资源
  1.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及相关参考书)、报刊、地图、图片、图表。
  2.音像资源: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音乐磁带或光盘、教学光盘、各种教学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橱窗、板报、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广播、电视、网络等)、博物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4.人力资源:学生、教师、父母、邻居和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社区工作人员、医生、政府公务员等)。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1.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应切实为教学服务,应强调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视角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需要选择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发挥实效。
  2.应根据各种课程资源的特点,对其正确利用,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将安全教育开放化,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等目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编辑介绍相关安全常识的板报、墙报,布置安全教育橱窗,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公共安全教育的相关节目内容;可以联系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合作开展知识讲座、模拟演习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在利用校外资源时,如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联系和沟通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应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