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习惯培养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发展的研究
青岛新世纪幼儿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人类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我们面临的科技、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与挑战日益激烈。而众多竞争的核心是人的竞争,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将是国民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之核心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当今儿童习惯与性格关系的研究问题也日益突出,备受关注。
国内外一些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也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可以说,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因此,在儿童时期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为健康人格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幼儿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纲要》中多处提到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劳动习惯等等,把习惯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生活习惯入手,从日常生活教育中帮助幼儿形成习惯。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智商的开发,忽视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独生子女的个性大多具有任性、霸道、自私等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养成教育的研究及精细化管理工作研究的推进,我园特别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积累了许多好的工作经验,但当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幼儿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良倾向,如做事情没条理,东西乱堆乱放,不想要的东西随手乱扔,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活动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提高理论认识,提升教育策略的实效性,加强幼儿习惯与性格的关系研究,应当以培养健康人格为目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分析
世界许多国家对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以习惯养成为人格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许多学者提出诸多教育观点,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力倡导习惯的养成。1995年,我国也曾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自2001年秋天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决定进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提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为了解本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网络查阅了自1996年以来的有关“幼儿习惯促进个性”的书籍和论文,并且对国内的近几年的幼教杂志进行浏览,我们发现,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书籍,大部分是微观方面的经验性的论述。
(三)概念界定
习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
性格: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社会,对劳动,对人,对已,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在儿童时期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为健康人格奠定基础。本课题的研究将面向本园每一位幼儿,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规则、集体规则、作息制度等各项规则的意识和能力,进餐、睡眠、盥洗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新课改教育观念作指导,探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能提高教师教科研的工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用的理论基础,让大家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全面提高我园保教工作水平。其成功的经验也将对本园及其他园的幼小衔接工作起到交流、借鉴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陶行知的习惯培养及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陶先生还提出,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
根据陶先生的习惯培养及生活教育理论,我们认为,必须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一日生活为习惯培养的主阵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到可能进行的发展目标之间的区域。这是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优化教学的原则。他认为,“在最近发展区中设计教学即是最佳教学,儿童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据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生活习惯教育,必须瞄准幼儿最近发展目标,以适度超前,促进发展为原则开发幼儿的潜能。在目标的制定中,教师要观察分析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注意不同层次的个别引导,以使幼儿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
3.陈鹤琴儿童4个基本心理特征的理论
陈鹤琴将儿童心理特征归纳为4个主要方面,即所谓“四心”——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其目的是将儿童的研究与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解释儿童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不仅是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四心”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技巧、培养创造力、适应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陈鹤琴的这一理念,我们认为,“四心”也是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幼儿“四心”特点,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要重视环境在幼儿发展的作用,积极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对象:幼儿园大班、种班、小班全体幼儿。
研究目标:
1.加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寻找能促进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2.促进教师对幼儿生活教育的技能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3.进一步园本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研究。
2.幼儿良好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研究。
3.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六、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8月—2006年9月)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习惯教育研究现状,学习相关理论,通过观察法,实施研究前对幼儿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录。采用调查法通过调查摸底,摸清我园各年龄班习惯及人格养成方面的真实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认真分析,哪些习惯幼儿已经成为常态,已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哪些习惯只是基本俱备,哪些习惯学生尚未形成,亟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发展方向及今后工作重点。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阶段成果形式:课题实施方案
负责人:陈淑美,具体落实:刘明英 蔡霞
(二)研究与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8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各年龄班进行研究的子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分析研究中所产生的效能及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切磋,及时进行中期阶段总结交流会,不断地调控、修正研究的思路,及时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典型的案例及时进行交流、推广。
阶段成果形式:习惯养成教育优秀案例集锦
负责人:陈淑美,具体落实:刘明英 蔡霞 刘芳 金霞 王艳 孙青荣 冯春 李永伟
(三)整理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通过观察法,对实施研究后幼儿活动行为进行有目的观察、记录。采用调查法,了解幼儿洗手、进餐、生活自立能力等习惯后期发展的状况,整理分析所收集的材料,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经验。写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研究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研究经验论文
负责人:陈淑美,具体落实:刘明英 蔡霞 刘芳 金霞 王艳 孙青荣 冯春 李永伟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与保障
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促进的研究深入进行。
2.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本课题研究者均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4.本园具有研究所需的计算机、打印、照相、录像等设备,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附: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周南照主编,《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北京出版社,1999年。
[2] 孙云晓、卜卫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孙云晓主编,《新发现——当代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中国少儿出版社,2000年。
[4]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5年。
[5]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6] 刘京海主编,《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刘永胜主编,《让每个孩子都说“我能行”》,北京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