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小学生作业的基本特征是:一、课堂教学的机械巩固与补充;二、书面加口头;三、作业完成封闭,一味地要求个体自行独立完成;四、学生做教师批。学生作业的评价往往锁定在“教师对学生”的层面上,且表现为简单的“ √”、“× ”和“优秀”、“良好”、“及格”……缺乏人文的关怀。八是只顾学科本位,不注重学科间“量”的协调和“质”的整合。教师布置作业往往各顾各的,不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不考虑当天各学科的作业“总量”对学生来说处于“饱和状态”,还是出现了“结晶”现象,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灌注状态。
陈旧的作业设置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为此,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在学生作业布置上坚持自主性、知识性、智能性、趣味性、实践性、整合性等基本原则,从而使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的学生,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在愉悦的过程中完成作业,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合理恰当地布置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变被动的完成作业为学生自觉乐意地接受、巩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2)通过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3)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要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4)因地制宜地使作业具有层次性与开放性,让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5)善于利用并开发社区、网络等作业资源,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6)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前提,为学生的智力开发提供依托,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创设舞台。
另外,我们将作业成效的表现形式分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两大层面。教师在设计时要同时兼顾,并能充分地融合起来。在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方面要突出以理解为主,要倾向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建构一定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认为作业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巩固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更应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科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作业的重要性,适时适量布置作业,要在设计上创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在时间上,作业要拓展延伸,尝试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结合;2、在操作上,注重“三个性”,即作业要求的分层性,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作业形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