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34150
在线人数: 19407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成性课堂(大学路小学)

发表时间:2009-06-29阅读次数:197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但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无形中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性课堂呢?下面针对曾执教的《丝绸之路》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成度更高。今天教学的课文《丝绸之路》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引出了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课文涉及的内容年代久远,而且知识点很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将课文分为四大板块,即开篇故事、困难重重、出使西域、意义重大,进行有序的教学,但这四部分内容如果抓不出重点,就会感到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我蒋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从多个角度给于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借助读,借助说达到共鸣与感悟。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借助交流,明确这几个自然段传达的讯息,接着让学生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做好批注。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张骞被匈奴软禁了十一年,我感到他一定很痛苦。”“他是汉武帝派出的使节,官职是很高的,可现在却拿着牧羊鞭,赶着成群的牛羊,嘴里大声吆喝着,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待就是十一年,我感到他真是不容易。”看到学生对张骞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适时出示句子“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正是有了前面感悟的铺垫,再读课文时,学生很好的读出了面对岁月的流失,张骞的痛苦与度日如年。有的学生还谈到了张骞逃出来后,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感受到了张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我又顺势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张骞在路上的艰难,达到目的地的喜悦。如何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课文的情境中,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注意运用充满了激情的导语,带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进行感悟。例如在学生已经感悟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种种艰辛后,我运用了这样的一段话来感染学生:“尽管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却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张骞的十多年之痛,十多年之苦,十多年风雨飘摇而他依然坚定的爱国之心。”学生的感情自然被激发,纷纷举手通过读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涌动的激情。为了感染学生我又给学生讲述了张骞在被软禁的十一年中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有一天,张骞在放牧时,有一匹狼向牛群扑去,结果一头牛在奔跑的过程中撞向张骞,把张骞撞得满身时血,而看管张骞的匈奴人,拿起鞭子就抽张骞,责怪他没有看好牛。在我叙述的过程中,学生个个瞪大眼睛,专注的听着,都被深深的感染了。见此情景,我不是时机的说:“伴着悠悠的驼铃声,马匹的嘶叫声,张骞率领的100多人,浩浩荡荡向西域进发了,让我们随着悠悠的驼铃,走过茫无边迹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走过强盗和野兽出没的地方,走过那段艰难的历程。”学生情绪激动,读的课文有滋有味。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极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了独特的世界。”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我运用了激情渲染,自我感悟地方式,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读的能力。

另外,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我还特别注重发挥评价的评价作用。例如在通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既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又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从而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的学习习惯,再如在理解词语时,学生互问互答,我借助评价,及时交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分解法、结合生活理解等。同时创设情境,展开互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中,各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展示评价的魅力,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必会充满光彩。

新课程倡导写教学反思。因为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1)成功处反思

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失败中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生成性课堂经常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情感积淀。笔者曾在执教《画家和牧童》一课后及时捕捉了教学的“遗憾”,进行了触及心灵的反思。

3)重构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对教学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重构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