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还包括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里的这些新理念如一面春风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时间,全国各地名师名家的示范课,敲打锤炼的比赛课纷纷出炉,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也在不断地创新,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根据校内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校本教研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语文百花园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等;以模仿心目中的精品课、年级组内推出精品课、同课异构、研究课题带动、二次备课研讨等等形式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无论哪个主题的研讨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谁的课堂更有效?”——这个问题常常是我们争论得最激烈的话题。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教学行为自然也不一样。起初老师们是各有各的见解,谁也不肯否认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曾以年级组内“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过有关“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通过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40分钟的时间,我的目标完成了吗?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益了吗?我还需要找更多一些的时间来给学生补习这节课的内容吗?还是仅仅只是需要做好知识的温故而知新的工作就可以了?”来引导每一个老师学会自我审视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呢?我想至今为止,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在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费了一些功夫,也走了一些弯路,可是我们摸索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首先,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
众所周知,大量的示范课、比赛课,都是经过大智慧打造出来的精品课,这些课贴近新课改要求,确实给我们听课的老师指出了一条前进的路子,可它毕竟不等同于我们的常态课,有很多东西是平时教学中无法效仿的。回归常态的课堂教学,把我们的常态课上成人人都可以借鉴的精品课,这才是我们教学研究的着眼点,这才是我们一线老师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
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等等教学建议,在带给我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一些新名词的同时,也曾一度给了我们的课堂一些误导:摆出花架子热热闹闹的上课,顺应学生的需求踩着西瓜皮走,有道理没道理的合作、表演,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低效。怎样才能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呢?我们认为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一种“大道至简”的课堂。
其次,能够扎扎实实做好一课一得的课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呢?几年前,我们学校一位刚接触苏教版教材的语文老师到处诉苦:这个书怎么教呀?没有教参,没有单元训练重点,我教什么呀?记得当时我和她还就一篇课文专门讨论过教什么的问题。她课前备课非常认真,凭借着教学经验,把课文里需要掌握的字词句一个不漏的抓住,字理识记形义,比较重点词语的异同,练说比喻句、拟人句……最后还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总分结构的自然段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总分段落的写话练习,整节课的设计塞得满满当当。这样的训练扎实吗?这样的教学有效吗?答案我们大家都清楚,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承载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太想面面俱到了,所以上起课来患得患失,举步为艰,最终导致“我不知道教什么”的结果。
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到教研活动中去研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对于一堂课而言,我们不能将全局的任务都放在其中,努力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力争让学生能够“一课有一得”。课文是供学生学习的例子,这一个个“例子”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故事情节、思想内涵各个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备课时,我们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出发,每教一篇课文,就确定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就是要学习打比方地句式;《珍珍鸟》,学会体验生活中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地和谐美;《故乡的杨梅》,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等。再者,同样一篇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可以不一样。例如《桂林山水》一课,重点可以落在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也可以放在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对那些从来没有感受过桂林山水美的学生,教学中完全可以领着学生从优美流畅的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样的课虽不面面俱到,但是课课突出一个训练点,这样从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最终连成一串完整的知识链条,达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愿望。这样的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