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学校的“传承课”,是指教师在选定一个课题之后,由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拟定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中的甲教师执教研究课,之后接着集体研讨,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重新修订执教方案,再由教研组中的乙教师在反思、调整的基础上传承执教,然后再往返修订,最后由教研组中的最后一名教师再创新执教。教学顺序则是从经验水平高的教师到经验相对少一些的教师,依次进行。一次“传承”结束后,按照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科研课题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再选定一个新专题,开始新一轮“传承课”研究。
这种研究,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采集集体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最后完成阶段小结,为校本教研积累了典型素材和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传承的内容也有了新的扩展,开始是同一个教研组内的传承,尔后是高一个年级组对低一个年级组,在新教材教学感悟与经验方面进行传承,后来发展到教师们学习了专家的经验实施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传承。在“传承课”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都经历过属于自己的得失成败,都产生过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研究的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传承了教学智慧,也使教研组的老师之间更加亲密与和谐,提高了学校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