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芬兰核心素养,品课程改革精神
2016年11月26日,2014级新教师来到上海的第三天,早上起床还是阴雨绵绵。但丝丝细雨浇不灭学习的热情,一早我们便在谭廷慧主任和从徳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
一、领略芬兰教育模式,谈核心素养缘起
今天上午的主题是《核心素养的缘起与芬兰课改的经验》,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区域教育中心李彦荣主任带领我们一同踏上了芬兰之旅。"童话照进现实"的北欧国家芬兰不仅因秀丽风光令人向往,更以其走在世界前沿的教育制度闻名于世。李主任从芬兰的地理环境、人口资源和语言开始谈起,随后对芬兰教育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芬兰的学制,教育理念,课程教学设置、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要求及待遇等,最后向我们解析了芬兰新版国家核心课程大纲的改革以及基于核心能力建设的教育理念塑造。我们沿着李彦荣老师的视角踏入芬兰的教育改革中去,通过互动分享看法,对芬兰的核心素养教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社会——创设教育公平,打造综合人才
在芬兰,人人都有免费享受教育并参与和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教育享有绝对的公平,教学成果不以成绩为统一衡量标尺,教师待遇不因工作内容不同而划分等级,教育资源支持不因农村和城市而产生差别。整个社会都紧密联系,互相给予支持,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新课改之下的芬兰不再严格划分小学和初中,强调跨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享受职业幸福
芬兰的教师享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可自己选择如何教学和评价,如何培育学生成为更好的人。他们是课程的主动研发者,也乐于传道授业。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温馨之家,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港湾。芬兰的教育体系在给予教师们极大自由的同时,相信他们的专业素养,不以考核对他们加以约束,得到如此充分的肯定、自由和信任,芬兰的教师们对自己的职业高度认同,每天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教育,充满了职业幸福感。
3.学生——提倡个性发展,自由快乐生长
英国诗人斯宾塞说过“个性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芬兰的义务教育中,无论是小学的包班制、初中的分科制,还是高中以全面的知识教育和良好的学术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处处体现了芬兰教育的个性化理念。教育的目的不是成绩与分数,是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而充分的生长、个性的释放,并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如此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绝佳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空间。
核心素养培育,不能通过疾言厉色的讲授,而更适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芬兰的教育如此,"身教"大于"言传",给学生创造自由氛围,持续浸润着所有学生的成长。也许要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就像是为种子提供生长的环境——教师自身要成为拥有足够养分的土壤,以自己的宽厚博大成就学生百尺竿头。
二、午间沙龙话闲暇
伴随着王丽琴教授美妙的钢琴声,今天的午间沙龙在温馨的氛围中开启,老师们围坐在一起,畅谈教师的闲暇和业余生活。每次接触王丽琴博士,总能感受到她身上那种深深吸引人的魅力,听了她的分享才发现这魅力除了因为她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得益于她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年少时执着学习钢琴的经历,以她轻柔的话语,娓娓道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是一位执着追求艺术爱好的老师。接着,郑新华博士也讲述了自己与体育运动的故事,令人吃惊的是,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博士,最爱的竟是各种运动,尤擅长跑。郑博士这样说:"跑步中我会静心思考很多,并从中得到很多工作的灵感。"
新教师们也畅谈自己的闲暇生活和爱好,并进行了现场表演,得到大家的肯定与热烈掌声。生活中有工作与付出,也有诗和远方。作为教师,工作虽然繁忙,但我们也有温暖的闲暇时光和业余爱好,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会让我们倍感幸福,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教育事业。
三、核心素养之我见
昨天,仇虹豪主任带领我们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今天,郑新华博士又具体为我们讲解了"可见、可评、可测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我们理解相关理论。
其实,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与教学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的转变。
从理论到内化,不同学科的新老师对核心素养有了不同的见解。
数学学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更加关注在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加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随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我认为,兴趣是起点,随后教师还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沉淀,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体育学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动帮助他人的社交能力,转变体育课堂上传统的评价方式,倡导生生激励评价,如竖大拇指、击掌、拍拍后背等动作,用"你可以做到"、"继续努力"、"你真棒"、"不要放弃"等语言,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快乐的体育课堂中来。
四、学习形式之启迪
郑新华博士带领我们开展了一次别具一格的互动式培训。专家抛出问题——学员资料梳理——组内交流讨论——小组汇报展示——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全新的学习形式使我们在合作探究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大家分享、碰撞,在小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在专家的引领中学会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落实核心素养,改变教学形式,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四有教师"能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关键品格。
五、再谈课堂观察
最后,施澜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一次精彩的案例研究,她先后在学校初二年级的三个班级上了同一堂课《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和测量,课堂跟踪及后续的数据分析,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据此组织和改进教学,使语文阅读更加生动,更加有效。课堂观察是为了更好的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终实施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加有效。三天的上海访学之行匆匆而过,短暂而又充实。期间的所见、所学、所感,我们都将吸收、转化、运用,必定不负众望。
感谢专家、教授精彩的讲座,感谢谭主任、从老师全程指导、陪伴,感谢同行的新教师们切磋交流、研讨分享,一路同行,有你们,真好。
2014级新教师 小学二组、小学三组供稿
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