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模块教学的实践反思
青岛24中 杨凌云
(本文发表在山东教育(中学刊)2015第36期)
摘要:当前的学校美术教育需要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将美术领域内各知识、技能系统与学生发展的基本需要及其周围鲜活的生活场景连接起来。无疑,美术教育系统内部的设计领域教学最有代表性。在进行《初中美术模块化教学》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设计应用”模块的教学,我在课堂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反思和想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 模块化教学 设计应用
对于“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与学习“应用”相协调,北师大尹少淳教授曾做过如下说明:就基础教育而言,设计和工艺存在相同和不相同的教育价值。这取决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是“合二而一”还是“一分为二”。所谓“合二而一”即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历设计与工艺两个过程,最终完成成品。所谓“一分为二”即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只将重点放在设计或者工艺上,强调设计时不要求学生完成成品,只形成构想,并用设计图或者模型呈现出来;强调工艺时则要求学生完成成品,但设计草图或者样式可能是由其他人提供的。“合二而一”产生共同的教育价值,“一分为二”则产生各自的教育价值。
以往的美术课,我们往往注重一节课教学环节所谓的“完整性”——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设计和制作,还要对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然而,一堂课的时间,我们怎么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真实的状况是:老师和学生都在紧张而急促的节奏中忙活着,大脑的思考没有经过充分的过滤就已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小组讨论还没有来得及思维碰撞就戛然而止,作品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就草草收场……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学习效果的持久性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以《时间的表情——钟表设计》一课为例,我在教学安排上做了以下调整:第一课时,了解有关时间及钟表设计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构想和设计草图;第二课时,根据预先构想,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钟表设计。第三课时,作品展示、点评与拓展。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先欣赏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钟表,体悟钟表的个性化设计,了解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然后小组内进行探讨,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设计一个什么造型的钟表(外形、读数和装饰)?
2、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工具来完成制作(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和材料)?
3、组内成员如何进行工具材料的准备和设计制作分工?(制定明确的计划和分工)
第二课时,根据各组确定的方案,利用所准备的工具材料,分工进行钟表各部分的制作,然后组合在一起,最后进行整体装饰,完成作品。
第三课时,将各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同学们共同进行点评,找出每件作品中的亮点,比如造型设计最富有创意的、材料选择和利用最具环保意识的、色彩搭配视觉效果最佳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最好的……同时,还要对各组设计中不合理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各组再将作品进行最后的调整和完善。
这样的课时安排,不仅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和准备,还让学生明白如何有效利用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学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如何利用各人所长,分工协作实现共赢;在点评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升。在这一个课题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余地,尽量让每个学生能够完整而充分地参与,真正学有所得而不是浅尝辄止,并能在生活中把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
创意可以说是设计的生命,也是设计教育的着力点。创意需要眼界,更需要拓展思维方式。在进行设计教育时,教师对创意应该予以特殊的强调,鼓励学生在保证特定功能的前提下,追求“与众不同”的卓越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激活学生的创意,考验的其实是教师的眼界、思维和意识。教师在平时要关注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前沿信息,善于积累素材和资源,才能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拓展思维、激活创意。
归根结底,“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要将设计与社会生活、人的需要相联系,在广阔的社会情境中显示设计的意义,从现代性、时尚感、创新性等方面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