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408089
当前在线 5034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新课堂模式研究” 青岛市实验小学

发表时间:2017-03-09阅读次数:33375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新课堂模式研究”

“青岛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新的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生命价值。[1]自“纲要”出台以来,全国各地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就一直持续不断。课堂模式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和开创新的课堂模式也就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和学校关注及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又再次强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2] 紧接着本校所在的青岛市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突破口,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将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的理念落实到各学段教学过程中。[3]这些规划纲要的出台在强化新课改相关理念的同时,无疑也进一步凸显和彰显了当前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适切性与必要性。面对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对于小学而言,探索新的小学课堂模式,既是新形势下教育全民化趋势的反映,又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追求,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在教育领域的根本体现。作为大多数青岛人眼中青岛最好的小学以及全国百强名校,青岛市实验小学深感在这一教育变革与探索中责无旁贷。因而学校需要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在开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有所建树。

那么教育大改革的现实背景下,究竟应该如何探索和开创新的课堂模式呢?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有理论认识上的转变与革新,又需要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利用好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便利开辟出新的道路。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以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给课堂教学与管理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已经越来越大。[4]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变革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认真思考与正视的问题。在我国,虽然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很早就受到重视,政府部门在政策文本中也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但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应用始终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近年来随着高速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云技术的成熟,似乎使人们看到了改变课堂范式的希望。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相关探索,从IPAD的应用到学习统计、学习轨迹记录,已经开始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但目前的探索仍然只是初步的,新的信息技术如何实现课堂范式的变革上始终未能形成成熟的结论,该问题依旧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被高度关注的热点前沿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的背景与现实,本课题组选择以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研究主题,力图利用高速移动通讯与云技术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这是基于以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范式变革的探索,目的在于形成新的、体现最新教育思想理念、发挥新技术效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的开展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范式变革提供实践经验;

2、形成培养学生个性、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适性课堂模式”;

3、带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教育的结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nsurtctivims)也被译为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可以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gaet)。[5]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的过程:“同化”与“顺应”。其中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称为“图式”)中去,也就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而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却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由于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就是依靠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新信息的时候,他就处在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的时候,原有的平衡就被打破。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提高。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卡茨和斯腾伯格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都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其实协作学习过程也可以算作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而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的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综上所述,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7]

因而,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构建和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倡导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其中开放包括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开放。开放才能兼容,兼容才能博大,开放才能碰撞,碰撞才有智慧。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种封闭性的课堂结构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较弱,思考不能深入,其本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对儿童欲求的约束。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而现代教育技术正好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三)“双主”教学模式理论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8]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了“传递—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具体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9]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研究新型移动通讯技术和云技术的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机制,形成基于移动通讯和云计算的新课堂模式;

2、在新的课堂模式构建中解决“适性教育”问题,探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适切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开放性、协作性、个性化、自主化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在新技术支持下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展延,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师生互动与同伴学习并重、学校生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教育机制。

 

(二)研究内容

    1、基于移动通讯的课堂互动途径、方法与策略。

在总结现有课堂互动途径、方法的基础上,从人——人互动拓展到人——机互动,从面对面互动到线上互动,从师生互动到多元互动,探索基于新的信息技术的课堂互动技术。

2、学生学习状况课堂实时诊断的方法及其诊断结果的运用。

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个体诊断,并研究将这样的诊断运用于课堂流程的途径方法。

3、新的课堂流程构建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流程的构建,分学科、课型形成可以操作、可以迁移的课堂教学流程及其主要技术方法、应用策略。

4、教学的云支持。探索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基于云的教学诊断与学习轨迹记录、基于云的教学批处理等,形成基于云技术的教学支持体系。

5、家庭、学校与课堂的信息交流交换。探索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的信息互联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延伸,将学校教学与家庭、社会的信息资源结合,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环境,在这样的信息环境里重新理解与界定课堂教学模式。

6、总结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小学适性课堂新模式”。这样的模式以技术为基础、以适性为追求,全面落实和实施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引领小学教育的改革,体现小学课堂范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三)研究假设

1、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与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2、教学模式需要通过课堂模式落实,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正在迎来课堂范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接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突破发展。

3、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传统教学模式仍然重要,但需要引入新的技术要素进行发展。

 

(四)研究的创新点

1、实践创新:通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及学习评价的方式,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返归教育的“适性”本真,使学习者的学习随时随地,更具适性化、个性化,适性教育理念得以真正、适切的体现。

2、技术层面:以私有云计算互动教育平台为技术支撑,初步架构能够体现上述教与学理念和功能的信息化学习模式,使得学与教的互动平台、学习资源、云端的呈现和应用方式汇聚整合。

3、研究对象:以小学生课内外适性学习为研究对象,以适切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基础教育一线实际问题为关注焦点,以探索私有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研究为结果,逐步构建当代小学信息化教育新范式和课堂教学新模式。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课题从研究相关教学模式的作用原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特点入手,明确“云课堂”的基本特点和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将移动通讯和云技术的特点与教学模式选择结合,明确新课堂模式的基本要求,将这样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流程中,从而构建不同学科的适性课堂模式,总结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新课堂模式。

1、“云平台”的基本构架

在学校的信息中心建设云池(私有云),用千兆光纤承载云系统,在班级建设云终端。师生通过云终端,登录云系统,访问云池,获取需要的服务。这种基于云池-云系统—云终端的云架构,结合云计算技术中的虚拟技术,能够更好的支持个性化学习。(见图-1

 

 

 

 

 

 

 

 

 

 


-1 云平台的系统结构

    如图-1所示,云系统将由备课系统、上课系统、评价反馈系统组成。各个系统下面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1)备课系统

a、备课板块——通过word备课后,系统将老师备课内容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可实现共享。

普通文本。其实现的功能与试题内容编辑功能一致,添加文本、添加多媒体资源。该功能的索引通过学科详细科目实现。

b、课件制作中心——该功能在实现传统课件(比如PPT编辑)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添加了能够与学生端(平板)进行互动的功能。

c、资源库——学校将依据学科知识点,构建该类资源库。其包含:知识点讲解、获取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检测知识点是否掌握的相关习题,习题分层设置,面向学生和教师用户开放。

资源呈现方式:有文本、图片、习题、视频以及各种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这些资源在云池中集中管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访问,只需一个账号,师生便可按需获取资源,为学习提供帮助。

d、知识点——语数英学科明确知识体系,并将其细化整理为应掌握的知识点,对其领域、学法指导进行详细说明,为后面的课时目标检测、单元命题、阶段测查等,提供依据。

    2)上课系统:

上课系统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时的应用平台,它主要包括:

a、我的预习

根据学科特点,系统给出的预习提示,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并提交。教师可迅速了解学生预习状况,了解学情。并依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开展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

b、学习笔记

在学生端界面,设置笔记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记录学习的难点和收获。

c、在线讨论

着重运用新技术手段,解决常规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数学空间想象问题;英语情景选择,会话练习;语文即时资料的查阅等问题。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对话系统发出邀请,教师参与学生学习并实施针对性、个性化辅导。通过监控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展示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平板电脑相连的电子白板(或触摸电视),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d、在线测试

系统有针对着每个知识点的练习题库。每一类别的题都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不同难度级别的题。学生在标明题目难度级别的题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做好后点击“提交”,系统自动批改并反馈正确率。对于有错误的学生,系统不仅会提示他做错了,还会自动回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学习方法,学生会依据提示再次自主学习,若再次做题后还存在问题,教师就可依据教师机的提示,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顺利过关的学生,系统会自动呈现更高一级的题目,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学习过程中,教师无需走到学生身边就能通过教师机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或提供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e、在线作业

学生通过数据库获取到当天各科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信息,并对学生的完成作业的情况做对应的统计。

f、个性指导

在课堂学习或家庭学习中,学生若遇到不懂问题,可通过发帖求助的方式,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通过在线答疑方式解决个性化问题。

    3)评价与反馈系统

评价与反馈系统包括课堂评价和阶段评价。

a、日日评价:及时对学生当堂课的学习进行习惯、学习状态分析、正确率分析和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b、阶段评价:学生的日常练习及检测的相关数据都会自动存入系统,并自动生成学习日、周、月诊断单。该诊断单会明确告诉学生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通过率是多少,学生可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回到资源库的知识点中再次自主学习)。教师也更精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辅导或个别指导。同时家长也可了解孩子学习的优势与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新课堂模式的基本特征

1)按需获取学习资源。“云课堂”会建立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库里有大量的文本、图片、习题、视频以及各种妙趣横生的游戏型互动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在云池中集中管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访问,只需一个账号,师生便可按需获取资源,为学习提供帮助。

2)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云课堂”将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在大班额班级授课制中得到落实。通过学习反馈系统,教师能够第一时间精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此外,学习系统有自动批改分析功能,它能判断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并通过链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重复训练,从而实现计算机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3)及时反馈与个性化学习。及时反馈是云课堂的显著特点之一。云课堂的反馈系统能够将学生提交的所有练习在瞬间进行判断、统计与反馈。学生答题的相关数据也会自动存入系统,根据每位学生在不同课堂的练习情况,自动生成学习日、周、月诊断单,学生可随时了解自己的学期情况进行查漏补缺。教师也能更精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辅导或个别指导。家长也通过操作平台的“阶段报告单”及“指导建议”了解孩子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系统会依据每次练习及检测的情况做出分析,记录下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依据。

对于学生而言,“云计算”带来的学习环境更具开放性、多元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依据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已不再需要步调一致,自学能力将得到极大地培养与锻炼。

4)生动、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这样的信息化环境,生动活泼,开放互动,它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思维的活跃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它的学习方式更加民主化,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孩子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去设计自己的学习规划,不断开阔视野,逐步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平台上,生生、师生,乃至家长都可参与到互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将被全程跟踪、记录,教师将依此因材施教,家长定期可收到来自云池的孩子的成长档案,并可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各自的规划与建议。

5)低碳的系统环境。云系统帮助学校将上百个终端设备整合到远端的云池中,由信息中心统一管理维护,大大节约了维护成本和时间,师生不再为需要安装、下载、升级、杀毒等问题耗费精力。平板电脑等新的学习终端省电节能,价格较低,为学习终端的广泛覆盖提供了经济适用的可行方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特点的研究。通过查阅与选题相关的书籍、期刊,同时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不断拓宽教育视野,确立和深化适性教育及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2、准实验法。该研究方法用于课堂模式的构建。通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进行多学科和多因素实验,建立实验核心团队,实行教学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改革的适性教育整体实验。

3、调查法。主要是对需要、教师、学生等的调查。同时,前往国内借助新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区域、学校实地考察,了解该区域的实践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与反复论证确立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4、行动研究法。该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新课堂模式相关流程与策略的研究。运用本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主体是教师,要有利于培养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研究方式强调校本教研为主;研究程序重视反思性实践;研究结果重在实效;研究策略为边教学边研究;研究环境以学校课堂作为统摄研究全过程的枢纽。

 

(三)技术路线

研究思路转换下,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四)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210月—20131月)。申请立项,进行相应的理论与文献研究,完成研究准备工作。论证项目,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及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项目立项,并积极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沟通,获得政策及资金支持;建立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初步确立工作相关流程和管理制度。

2、理论研究阶段(20131月—20137月)。完成课题的理论研究,想成新课堂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

3、模式构建的实践阶段(20138—20147月)。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不同学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模式的行动研究。公司方完成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与调试等;学校放组建核心研究团队,并以此为主体进行资源库建设。以实验班为研究实体,在语文、数学学科尝试研出一节概念课。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校内推广。

4、理论概括与总结阶段(20147月—20156月)。总结概括实验成果,构建完整的新课堂模式,组织课题的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谋划阶段:一种构想的提出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了多年来对学校发展十分关心和了解的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和青岛大学的教授来到学校。学校向专家们汇报了学校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听取了专家们对教育改革前沿信息的的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最终达成了共识: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遵从学生的天性,保护其个性潜能和未来志向,尽可能的为其潜能的发挥与个性的成熟提供充分服务。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也要着眼于这样的方向与目标。

在经过了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后,学习最终确定了以“情趣引导的适性课堂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研究的总目标确定为:“以真正实践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合作者的理念为发展目标,做到教服务与学,引领着学,推动着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课题组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四个子课题,分别是:学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个体差异的研究、探索适性课堂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适性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适性课堂管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所有研究的重点,是在“情趣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以情感激发,满足情感需要为基础;以注重差异、思维导学、同伴互助为手段;以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与评价体系为导向,力求形成一种在情趣引导下的,立足儿童视角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尊重学生个性的,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个研究的过程就是构建适性课堂。适性课堂是本课题研究力图构建的新的课堂模式。

而之所以选择将适性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模式来构建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教学的短板。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化、程式化,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重教材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这种封闭性的课堂结构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较弱,思考不能深入,其本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对儿童欲求的约束。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方式”,这样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其次,适切课堂的优势。适切教育注重教育的过程化,倡导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这种开放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开放,开放才能兼容,兼容才能博大,开放才能碰撞,碰撞才有智慧。经过一定的考察与研究,最终我们提出了“三三一”的适切教学的构想:用“自学、导学、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完成“内容、情感、方法”三点一线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即教会孩子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三三一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它包含有几个核心词:因材施教、分层发展、个性涵养。因材施教中的“材”,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教授的内容,即教材,教材不同,方法不一;二是指不同的教育对象,一个班级,学生禀赋不同、性格各异,方法也不一。因材施教与“分层”、“个性”共同指向一个教育目标——针对每一个人的教育,最后形成一种立足儿童视角的,尊重学生个性的,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再次,教学实践的瓶颈。理念只有落实到课堂,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美丽的教学理想却遭遇到技术的瓶颈。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三三一教学的探索,旧的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承受新教学理念之重: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况、个性特长的了解带有滞后性,学生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因材施教、个性教学的效果。比如,对于一节课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主要通过提问、小组交流、个别检测等形式进行,往往只能顾及到极少数的学生,所得结果往往是片面的、粗线条的,所谓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作业或检测成绩,只能是在老师批完作业或检测之后才能获得,如要反馈,只能延迟到下一次的课堂,这种滞后性就使得分层教学大打折扣,教师教学的效能得不到很好的突出,制约了适切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

 

    (二)准备阶段

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之后,学校对于个性教育、适切教育进行了充分的文献收集和学习,组织干部教师先后赴南京竹山中学、杭州南肖埠小学、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等地,对这几所学校在适切教育、适性课堂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几所学校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从而对我校开展适性课堂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此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的戚业国教授应邀来到学校,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名为“适切教育的内涵与实践”的讲座。戚教授就适切教育的内涵、如何做好适切教育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问答式的互动。关于适性课堂,戚教授认为,适性课堂是适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和责任意识,注重发挥同伴效应是适性课堂的着力点。

为加强教师对适性课堂的理解,学校还在教师中组织开展了大型讨论活动。活动以“LDC”(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倡导参与、合作、分享、交流)的方式进行,着重针对“我眼中的适性课堂”和“适性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师”两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全校老师在分组讨论后,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交流汇报,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各自对适性课堂的独特理解。大家最终总结,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适性课堂的理念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这种课堂需要的是有爱心、开放、专业,善于钻研、勤于创造的教师。

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形成了《适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明大致的方向和研究重点。该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自助学习、合作探讨、目标检测、拓展延伸。整个教学模式凸显了课堂结构的三个明显变革,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基于学情,以学定教。二是,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注重分层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堂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

 

    (三)“三三一”教学策略的构建阶段  

    在增进了全校教师对适性教育、适性课堂的认识与了解之后,为了进一步发掘学生天性、个性、人性化发展的适性元素,课题研究组开始精细设计和打造符合适性教育理念与内涵的适性课堂。在这一过程中,体现适性课堂内涵与本质的“三三一”教学策略被课题组逐步构建出来。构建“三三一”教学策略是希望课堂能够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三位一体目标的设立、三点一线过程的优化、三学归一方法的选择,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一种立足儿童视角的,尊重学生个性的,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三三一”适性教学并非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课题研究中适性课堂理念的中位落点,是一个有力抓手,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儿童认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创新课堂。它承载着适切教育理念的几个核心词:因材施教、分层发展、个性涵养。因材施教与“分层”、“个性”共同指向一个教育目标,即针对每一个人的教育。“三三一”教学策略具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直接关切到课堂教学的的质量高低。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精神和2011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根据儿童未来发展的需要,三三一课堂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是知识、技能、方法的全面考虑,这三个维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能割裂。

2、三点一线的教学过程

每个学科,有其学科特殊性,表现在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教学核心要素的确定、教学环节的分配等。适性课堂“三三一”教学,各个学科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确定本学科的教学过程的三个核心重点,并根据三个核心重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这三个核心要素,能够体现学科知识的再现的过程,使孩子经历“疑问、好奇——论证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三点互为联系,层层递进。

3、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者需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自发探究活动来创建和建构理解。适性课堂三三一教学,要在不同的学科,选取三种主要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最终培养学生学会自学,提高学习能力,具体如表1

1、各学科“三三一”适性教学指导纲要

学 科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

语文

知识、技能、方法

内容——情感——表达

自学、导学、探究

数学

知识、技能、方法

创设情境——分析体验——拓展实践

导学、探究、应用

英语

知识 、能力、方法

语境——话题结构——

语用

自学、导学、探究

音乐

情感、知识、技能

聆听——参与——感悟

引导、对比、实践

体育

知识、体能、

情感道德价值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助——主体能动

自主、合作、探究

美术

知识、能力、方法

观察与欣赏 —— 审美与感悟 —— 表现与创造

自学、导学、体验

科学

知识、能力、方法

质疑——探究——应用

激趣、导学、体验

信息

知识、技能、方法

激趣——促思——建构

导学、探究、应用

    以语文学科为例:三三一教学,是用“自学、导学、探究”三学归一的教学方式,完成“内容、情感、方法”三点一线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三个目标,互相渗透、不可割裂;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最终指向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目标要在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过程。最终的目标,直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确立了上述“三三一”适性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课题组又进一步在实践中提炼和设计了各学科的具体操作要点。在学科操作要点中,课题组明确了各学科不同学段的操作流程,具体包括:教学过程中心的几个操作主要步骤;每个步骤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什么;每个步骤主要落实了哪些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去实现的。对各学科“三三一”适性教学操作要点的梳理与确定,使得课堂改革有了抓手,也使得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水平的规范与均衡。各学科“三三一”适性教学的具体操作要点如表2

2“三三一”适性教学——科学学科操作要点梳理表                                                                              

 

 

 

五年级

请谈谈本学科最大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点强调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在探究目标的落实上,以“亲历探究”为手段,重点落实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操作中的几个要点

落实哪些教学目标

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质疑

1、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现象质疑。

 

2、学生质疑时关注问题的深度、有效性。

 

3、进行比较时,找出多处学生感兴趣、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4、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3、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1、主动质疑。

2、 猜测探究。

3、引导讨论。

探究

1、给学生提供探究用材料,根据材料设计活动方案。

2、对自己小组探究的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3、尝试分析解读数据。

4、反思探究过程。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1、自主设计。

2、合作讨论、分析。

3、实验、验证。

应用

1、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2、搜集科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拓展信息量。

1、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正负两方面影响。

1、实际调查

2、搜集实例。

3、合作评价。

  

    在构建“三三一”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课题组还引入了课堂观察技术,更加科学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所谓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体现出如下几大特征:

1、课前课后会议目标明确。每个教研组老师参与课堂观察都经历课了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环节,两次会议都是有明确目标的。课前会议为观察员与上课教师提供了讨论、反思教案的机会,课后会议时,观察员大家分享观察收集到的信息,形成几点后续行动的改进建议,并且总结了教学策略在全校内进行推广。

2、观察工具开发较为科学。每个教研组除了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合作学习的参与情况、学生回答问题统计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学校还提倡各个教研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各自开发观察工具,一年级语文组能够根据本学期的年级小课题,科学制定《识字教学观察记录》,设计了不同的观察点,分别是识字的内容、策略、呈现形式、侧重点及识字效果,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四年级语文组设计了学生《学习方法习得观察量》, 详细记录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并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六年级语文组设计了《拓展教学资源观察量表》,对于教学资源的来源、类型与使用进行分析。六年级数学组还设置了《学生文化观察量表》,从文化的进行了观察。其他教研组对于学校提供的样表,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体现了课堂观察有系统、 有计划的特点。

 3、定性定量结合有理有据。在课堂观察中,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十分重要起来。定量的方法在于使研究有理据,通过观察数据的比较,归纳出被观察者教学行为的特点。定性的方法着眼于综合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文化等要素,为被观察者提供全景式的改进性建议。两者相互补充,有助于对教师课堂行为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

比如,每个教研组在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进行观察的时候,对学生的发言的次数、人数、发言面进行了统计,用到了定量观察的方法。特别是三年级的潘玮老师,在观察学生参与学习情况的时候,不仅对数据进行了统计,还对影响学生参与兴趣与效果的原因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四年级组的赵茜老师为了检测教学目标达程度,在课后依据教学目标出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用定量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有根据的分析,体现了严谨的研究态度。

各个年级组在教学目标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运用到了定性观察。定性观察是与我们以往的听评课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但是,由于我们把每个定性观察的要点,分成了不同维度的多个要素,使得这种观察更加具有针对性,效果也远远好于以往的听评课。

 4、改进建议突出研究重点。在老师们的观察报告中,都根据观察分析给出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能够围绕的学校的研究重点,站在学生视角,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习惯培养等提出建议。

比如,六年级刘倩老师,针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分布于效度,提出了消除课堂盲点、盲区,激发参与学习兴趣等建议,孙伟老师,针对合作学习中评价的重要作用给了积极的建议;二年级的陈红、孟蕾老师,通过识字教学的课堂观察,针对培养孩子思维习惯,了解学生学习程度以更好地指导学习提出了改进建议;五年级蒋文则对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们积极进行多向互动,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了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平台搭建阶段:引进“云计算”技术,助力课堂实践

在构建了“三三一”教学策略后,为了更好地实现该教学策略的效果,弥补传统教学的短板,课题组又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云学习平台。利用“云计算辅助教学”,目的在于让教师和学生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整个云计算平台的搭建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云计算相关理论的学习、探索阶段

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把原本集中与“孤岛”上的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联通”起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实现云计算平台与我校适切教育的有效融合,在课题立项目之前以及课题立项之后的一段时间,课题组一直都在进行云计算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

通过学习和探索,课题组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云计算”的相关理论知识。目前,云计算尚未有统一的定义,[10]根据 McKinsey公司的研究,至少有 22 个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虚拟化等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11]云是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由硬件、开发平台和服务等组成),这些资源能动态地根据各种规模的负载进行自动配置,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化。用户按照“即用即付费”(pay- per- use)的方式使用资源,基础架构提供商(Infrastructure Provider)根据服务级别协议(SLA)提供服务。[12]

云计算提供三个层次的服务:(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由底层的硬件或虚拟机资源构成,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2)平台即服务 PaaS),构建在云基础设施之上,为云应用程序开发者提供一个平台开发各种的云应用软件;(3)软件即服务(SaaS),基于云平台开发的各类应用服务。[13]

云计算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征:首先是基础设施架构在大规模的廉价服务器集群之上;其次是应用程序与底层服务协作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再次是通过多个廉价服务器之间的冗余,利用软件获得高可用性。[14]

学习和探索云计算的相关理论知识,是为了加深对云计算的认识与了解,使得在云计算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云计算辅助教学”。从而使得老师和学生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起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剔除传统教学中的短板,提高教学质量。

2、云学习平台的双线搭建阶段

201211月到201311月,在一年多的时间,云学习平台便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转变。之所以能够如此的短频高效,除了在于对于教学变革的热情,更在于课题组科学合理的统筹——教师、学生双线并轨、有序扎实的准备。

1)专家引领,拓展视野

首先,学校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来到学校,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名为“适切教育的内涵与实践”的讲座。就适切教育的内涵、如何做好适切教育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问答式的互动,帮助大家认识到:适性课堂是适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和责任意识,注重发挥同伴效应是适性课堂的着力点。学校又邀请青岛大学周东明教授就学生学习风格为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的剖析,使老师们明白了如何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组,组织合作学习。专家的引领为云学习平台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2)同伴互助,合作提升

在专家引领的同时,为了尽快将教育改革推向纵深,课题组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教师开展大讨论活动。教师们以参与、合作、分享、交流的方式,着重针对“我眼中的适性课堂”和“适性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师”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就对适性课堂的独特理解进行多方交流。最终形成了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评价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帮助教师明确适性课堂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践。评价标准紧密结合适性课堂的核心理念,对教师实施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与标准制定并行的,是教师对四至六年级学生学习风格的前测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 完成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学习及指导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1311月,不同学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模式的行动研究开始启动,着手进行“云平台”的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与调试等,同时组建学校核心研究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以实验班为研究实体尝试研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概念课。

3、云学习平台的课堂实践阶段

我们的云课堂体系,以平板电脑为学生学习工具,以网络终端和云池为依托,最初在五年级的实验班进行。

云课堂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平台存储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完整记录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有利于长久保存,也可以随时调用。同时实现了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利于进行过程性监控,并且进行及时、个性化辅导,因为该平台能够实现测试中满十进阶,使得老师能够按照学生学习的节奏把控课堂,真正实现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最大程度地减少“学困生”的形成。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存储在“云平台”上的资源包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使得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把控课堂,真正实现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随着20133月家校平台的搭建完成,不仅“云课堂”上的学生可以浏览到全班任意学生的学习资料,最大化实现互相学习,课后也完全可以在家中自主预习、复习,适时借用微视频,全时空拓展学习,同时家长可以借此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实现零时差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0139月,学校加入了C20华师大慕课联盟组织。加入该组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高校的引领下,课题组借助学校的私有云学习平台,研究了翻转课堂、微视频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探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个别化教学与普通整体化授课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原有的课堂更加生动。而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位教师到上海、杭州、南京、济南等地参加培训学习。慕课中心的吴志宏教授也在此期间亲临学校,对教师进行了翻转课堂、微视频制作的专题培训。

4.云学习平台的全面架构阶段

在实践中,学校全面构建了“私有云学习平台”。学校的私有云平台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教学模块两大部分。基础平台包括备课系统、上课系统、评价反馈系统和家校互动系统。备课系统包括在线备课、试题、试卷编辑、资料库、知识点、课件管理六大板块;上课系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数据的及时交互,教师端发送命令、学生端及时回应,学生端提交答案,教师端及时统计、分析并展示;上课系统让云学习平台更加开放和互动,让课堂学习立体化。评价反馈系统基于大数据的理念,全方位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珍视错误,满十进阶,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记录学生测试、评价的全过程,实现自我反思的学习,家校互动的学习。探索基于数据的实证性、发展性学习评估模型。家校互动系统——保驾护航,包含预习、作业、错题回顾、拓展、个人成绩、在线答疑六个功能部分。家校互动致力于拉近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三位一体全时空为学生保驾护航。

应用教学模块根据各科需求,进行独立设计开发,目前包含语文、数学、英语三大模块,最大限度优化学科教学过程,它与备课系统、上课系统彼此融合,互为一体。

私有云学习平台,可以存储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完整记录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有利于长久保存,也可以随时调用。实现了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利于进行过程性监控,并且进行及时、个性化辅导,真正实现按需成长,各取所需,无处不在的诉求。云平台的搭建,改变了原先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单一功能,它的互动性就使得助学生学成为了可能,从而也使教与学的共生成为了可能。从助教到助学,一字之差,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实效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一场教学的变革——课堂实现突破,内涵不断丰富

当每个孩子都拥有各自的驱动任务,并拥有独立的操作的私有云平台后,原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单一功能的格局被颠覆。从助教到助学,一字之差,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比较起较传统课堂,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建立在“私有云学习平台”上的“云课堂”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下突破:

1、突破“整齐划一”的课堂,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1)尊重学情,以学定教

每一个学生都不是零起点走进课堂,每一个个体都存有学习差异,如何摸清学情,尊重学情,以学定教,云学习平台的课前预习模块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

以语文课为例:课前,老师通过学习平台下发预习学习单,学生在平台完成相关预习作业,及时提交,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查阅学生预习情况,可以及时准确、准确地统计学生学会了什么,还需要解决什么,哪里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哪里是本堂课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预习,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由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2)尊重差异,分层学习

a、基于兴趣的差异

云平台技术的有效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切实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真正实现了基于学生学情的学习,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如英语课中,老师通过平台给学生发送题材各不相同的文本,包括歌谣、对话、阅读短篇、漫画故事等,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认知特点的文本,通过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这种大信息量的输入,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的资源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b、基于能力的差异

以数学学科的课堂练习题目为例:根据知识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级设置,从一级的基础题目到五级的拓展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既可以按部就班的从一级题目做起,做对一级并进入更高级别题目的挑战;也可以直接挑战高一点级别的题目,如果做错,便返回低一级的题目。每一级题目对应相应数量的小星星,完成题目的级别越高,得到的小星星越多。学生在进行分级测试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监控学生完成的进度和难度,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这种评价反馈方式灵活、精准,利于大班额的分层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

以语文学科为例:课堂中老师布置了学生当堂背诵内容。可是有的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通过平台就可以统计出,而这一项课堂作业就会自动生成在平台中的课后分层作业中。而课堂中完成任务的同学则不需要来做这项作业了。

 3)珍视错误,个别辅导

实验班学生每周一节实验课,再加上定期在平台上进行阶段检测。数据库可以记录下每一个学生在实验课分级测试和阶段检测中的错题,从而形成学生专属错题库。班级形成学科典型错题库。

以数学课为例:素材库中呈现的是数学中各个知识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的内容,课前教师备课和阶段检测试卷时都是按照这四个板块进行分层测试题的设计和编写,因此,一段时间就能积累出每个学生的错题,并分类呈现。一是按照知识点呈现;二是按照错题的级别呈现。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查看这些错题,了解这个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另外,题库中积累了老师们根据各个知识点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分级测试题,在学习完某个知识点或阶段测查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错题呈现的不同情况,分层设置作业,从题库中选取适合孩子能力水平的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完成。真正做到个性化的教学。

 4)研发工具,自主探究

为满足于每一个个体的不同需求,我们遵循学科特点研发了相应的学科工具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如云平台系统中数学学科的学科工具,是一线教师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不同学段内容和特点设计的。如数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小棒,计数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百数表,计算器、平面图形工具和立体图形工具等。这些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基本满足了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需要。数学工具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的学具操作有机结合,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教学中繁多的教具、学具,二者相辅相成,为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发现提供了便利、广阔的空间。

再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还有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使用到的批注工具,辅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记录,形成课堂学习笔记。上述学习工具的研发也更好辅助学生自主地学习,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突破以经验主义为主导的教学,实现大数据驱动课堂教学

大数据对课堂教学影响绝不限于技术层面,更本质上,它是为我们看待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

    1)基于当堂学习内容的及时反馈

    以语文课为例:老师执教《夹竹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季羡林散文特点和表达手法。老师通过云平台给学生推送了三篇相关的拓展阅读进行高效阅读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老师则可以通过教师端清晰准确地统计出哪些学生选择了哪些篇目,以及学生阅读的进程和效果。这种精准、实时的反馈为教师针对个体和整体的个性化辅导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以数学课为例:(进度条、正确率、原笔迹、分层测试、题目反馈)我们的评价反馈系统有这样一些功能:

    a、上课时教师发送题目后,学生完成提交,在系统中不但可以看到一道题目全班的做题情况,还可以看到一个人所有题目的做题情况。

    b、学生提交的答案,系统可以记录并逐一呈现,对的和错的题目以色块区分,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同时系统会对同类的错误进行合并排序,教师可以看到全班的做题结果。一旦教师看到某个题目学生出现错误,如果是个别出错,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辅导;如果是共性的错误,教师可以进行全班讲解,短时间内完成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学生在教师讲解后可以将错误修正,修正过后,正确率会变成100%,而学生的做题原始笔记仍可保留查询,划入错题库建立过程档案。

    c、如果教师看到学生有精彩的答案或者有困惑的,还可以点开全班展示、共享,便于生生间的互助和交流。

    2)基于学科知识点的阶段反馈

    云平台课堂中的各种测试、反馈,最终数据都集中记录在评价反馈系统的阶段测试中,以折线图的形式再现学生学习结果。它清晰落实了全员提升的根本目标、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并依需选择辅导学生的合适方式,跟踪指导,并在全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全面科学监控的基础上,不断帮助教师、学生、家长梳理学生的问题,正实现查漏补缺,让个性化辅导更加准确、有的放矢,为学生的终身的、持续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用数据驱动课堂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科学监控,让教师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甚至是个性化辅导提供了准确的方向,这种基于“优势理论”的“定制学习”促进了学生自觉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的、持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突破“扁、平、窄”式的学习方式,构建立体式、全时空学习空间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云平台让学生最大化地实现自主学习。以语文课为例。课前,学生在平台完成相关预习作业,及时提交,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查阅学生预习情况,可以及时准确、准确地统计学生哪些生字词语容易出错,课文主要内容概括的如何,存在哪些疑问?学生学会了什么,还需要解决什么,哪里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哪里是本堂课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由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云平台让学生最大化地实现合作探究。以英语课为例: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桌面”原笔迹的现场转播,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交流。学生间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全员互助学习。在传统的英语课上,教师只能通过播放电脑课件进行全班性的跟读,很难达到自主跟读的效果,也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通过平板和耳机的有效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读练习,自主选择跟读的遍数,如果有的句子阅读有困难,可以自己进行调控,并不断强化,这种方式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云平台系统中,老师可以将平板系统中的抢答快捷键运用到“辩论”教学环节,学生自主运用智能化的“抢答器”在平板上客观准确记录下发言次数,提高了自主评价能力,加强了互动学习。

    2)提供资源,各取所需

云平台中依据学科特点建立的资源库是学生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保障。学生可以在课上和课下,根据所需自主选择资源包中的学习资源。

以语文教学为例:为真正落实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利用云平台构建了四个以阅读为主的资源库。“经典阅读库”:我们将小学阶段所有必读和推荐书目以电子的形式纳入经典阅读库。“序列化推荐库”:每一篇语文课文学后,老师都会推荐相应的文章阅读。我们对推荐的文章进行了序列化编排纳入拓展阅读中,让课内外紧密结合。“高效阅读库”:结合区域开展的高效阅读,将题目纳入平台,进行分层闯关练习,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学习。“学生作文库”: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录入到我们云平台中,这些习作不仅仅是个人的学习资源,也成为了其他学生乃至不同年级学生随时阅读的资源。学生在同伴互助、分享阅读中提升习作水平。

以数学学科为例:为构建全时空学习空间,老师们制作了四大类微视频:一、以解决知识点混淆为主的微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二、以突破概念类等重难点题型为主的微视频,不仅可以在课上学习使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学习。三、以解决典型错题为主微视频。每次作业和检测中,总会有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但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和题目本身的难度,任凭老师讲的滔滔不绝,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将这样的题目制成了微课,将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用这种形式呈现,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四、还包含以学习方法为主的微视频。

依据学科特点,建立的各种资源库,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学生全时空学习。

 

(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云平台系统

云课堂的实现依赖于云平台系统的建设。为了云课堂的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构建起来的云平台系统分为基础平台,教学平台,教学模块和家校互动平台四大部分。其中基础平台是保证该系统正常工作的根本,它支撑着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正常运转。教学平台以老师日常教学实践为基础进行设计开发,极大的贴近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内容。教学模块是针对各学科进行的个性化设计,更好的适应实际教学过程。家校互动平台将学校与家紧密联系到一起,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可以方便联系和讨论。

1、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包含四部分:平台用户、资源索引体系、资源库、题库。该四部分为整个系统的基础,将整个教学过程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其具体情况如下:一、平台用户,老师、学生和家长是平台内的主要用户。增强老师与家长的互动性。二、资源索引体系,以知识点和课本目录两套索引体系,克服了教材变更带来的数据不可复用的问题,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备课、上课等毕竟还是以课本为基础进行各知识点的学习。其中,知识点是我校老师智慧的结晶,使我们平台中非常有含金量的拳头版块,是学校各科老师依据课标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将1——12册的知识体系搭建起来,按照统一的要求整理出来的资料。三、资源库作为一个分享资源的平台存在,老师可以以个人身份进行分享,学校可以以学校身份进行统一更新上传。学生可以方便浏览查看,老师备课和学习中也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及下载使用。四、题库一种平台内的共享资源而存在,老师可以方便的自己编辑试题、试卷随时下发给学生进行测试。系统会自动根据测试的记过进行科学分析归纳,给出直观的统计结果,帮助老师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2、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包含五大系统: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反馈、后台管理。该部分是整个系统应用的核心所在,它保证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

    1)备课系统:

老师课前所有准备工作均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完成,而学生,按照学习需要进行相应的预习、资料的搜集,老师这边通过云平台的后台分析和统计,将最终的结果服务与课堂教学。备课系统包含在线备课、课件制作、试题编辑、试卷编辑、预习管理五大板块。a、备课:备课实现在线编辑,老师共享备课中的所有内容,方便交流。b、课件制作:能够支持ppt播放,同时还有自己的特色功能,课件制作的编辑页面也极力模仿ppt编辑的页面,老师操作简单,课件本身支持系统内试题、试卷的添加和发放,反馈速度、及时。设计学生端的上课界面,更加灵活多变,让学生上课的界面丰富多彩起来,同时可以让老师更加灵活的设计自己上课的内容。c、试题、试卷编辑:是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编辑生成,方便使用和查看,在试题、试卷编辑中,可以实现共享。我们的试题编辑、试卷的编辑是不需要任何审核的,老师可以随加随用,也可以方便的拿别人做好的试题、试卷直接使用或者修改使用。这是优势:可以自由添加、编辑,其他公司我们看到都是给了题目,在有限的资源中选取,不能任意、自主使用。d、预习管理:让老师可以独立设计预习卡的同时,可以在学生提交内容后及时反馈按照老师设计的方式统计数据,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预习展示的形式多种,柱状图、表格、评价送花,根据学科不用自主选择,使用,进行统计呈现。

    (2)上课系统

上课系统将老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到一起,保证了正常的班级授课。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要的组织形式,老师将学生按照教学的需求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便于方便的查看小组界面情况,如:研究相同内容的放在一组,学习风格、气质类型相同的放在一组……)。上课系统分为老师端和学生端。

    a、老师端。老师端主要包含了几个模块:课件管理、测试发放及结果统计、学生端转播。首先,课件管理。功能齐全,任意添加并在线播放。如:一、局部放大,便于看清;二、任意书写,颜色、大小任选;三、根据需要幕布遮挡;四、任意添加图片、视频、音频;可以添加多个,互不干扰,随时调用;五、老师课件有线性过程转变成立体的无特定顺序的三维课件。其次,测试发放及结果统计。在课堂上,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发送题目进行测试,学生收到完成后并提交,平台在第一时间完成结果统计、并反馈。其中试卷的发送有四种方式:普通测试、分级测试、逐级测试、情景模式测试,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的测试方式,另外,对应不同的测试也有对应的结果统计方式。(领导互动:王茜的五级题目发送)支持多种模式的测试方式,让平时的测试更加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兴趣。再次,学生端屏幕转播,将一个或者多个学生的屏幕转播给教师内的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加直观,提高了课堂效率。

    b、学生端。对于老师发送试卷时的不同方式,学生端会对应的给出不同的显示顺序和类型:老师会给出不同级别的试题加以测试,学生开始可以任意选择任意一个级别难度的试题作答,当该级别的试题通过后,可以进行更高难度的测试或者更低难度的测试,当该级别试题未通过时,体统会有提示,学生只能选择更低级别的测试,高级别的已经无法进行测试,只有当学生低级别的通过后,才会提高学生级别范围,所有的过程控制,都是学生端自动控制的。在作答结束后,老师端会按照级别、星形数目进行统计,并能够随意查看一个学生、一组学生或者是多个学生的学生端页面内容,辅助老师讲解教学内容。页面写写画画:学生可以在上课界面上(或者是电子课本上)随意写画和擦除,画笔可以自由设置颜色和粗细,橡皮自由设置其大小。数学课堂的应用模块中还开发了教学辅助应用功能:预习、老师资料、图形工具、数学工具、基本功能。其中预习、老师资料、基本功能与上述一致。图形工具:在写写画画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选择画出各种几何图形,比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形、长方体、圆锥体、圆柱体等,辅助学习;数学工具:包括了小棒工具、百数表、计数器、计算器,小棒工具任意添加小棒个数,十根一捆,不足十根的单个摆出,每根小棍可以任意拖动摆放,每捆小棒单击可以变成十根小棒,百数表为10*10的正方形表格,表示0-99100个数,每个表格有选中和未选中两种状态,对于选中的状态有四种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选中情况。计数器为一个个位到亿位的算盘状的显示界面,旁边有算盘珠可以放到每个位表示的竿上。计算器能够简单的四则运算的计算器。

   上课系统优势在于分层教学、个性辅导、及时反馈。学科工具的引入,方便了老师,更加调动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依据基本学习内容,进行动态化的设计,让工具更加的灵活多变。除此之外,上课系统对学生端的控制,可以防止学生不认真听课。

    3)作业系统

    老师对于作业内容可以自己设计编辑。按照自己的想法,灵活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通过作业管理下发给所授班级的学生,学生可以在家完成作业提交。老师能够及时的进行在线指导和批阅。

    4)评价反馈系统

在适性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大数据的理念,全方位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统计、分析。通过这种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出适性的学习指导方案,探索基于数据的实证性、发展性学习评估模型。评价反馈系统包含今日评价、阶段评价、试卷批阅、评价添加四大模块。a、今日评价:分为老师和学生,老师可以添加和查看每个学生的评价内容,学生可小组或者个人进行自我评价的添加。b、阶段评价就是根据学生测试的历史记录,从年级、班级、个人三个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年级中包含了试卷统计信息和相关知识点统计,试卷信息又包含平均分、区分度、Z分数、优秀率、良好率、达标率、待达标率、测试人次等,相关知识点统计就是试卷涉及到的知识点的通过率的年纪范围内的统计。班级中包含了试卷模块统计和相关知识点统计,试卷模块统计按照模块、大题、小题的层次统计通过率。相关知识点是班级针对知识点的通过率统计。个人中包含了个人试卷模块统计和相关知识点统计,其中个人试卷模块统计按照个人与试卷的模块、大题、小题的层次统计通过率情况,相关知识点是个人针对知识点的通过率统计。c、试卷批阅:是老师在线阅卷的工具,主要针对主观题目进行,可以查阅、线束原笔迹。d、评价添加:老师对学生每天的表现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最终每日评价。个性化的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了按照教学需求做的适性的功能。

   5)、后台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系统完成系统基本数据的维护,用户管理,权限分配,备课检查,资源管理等一系列应用。方便老师管理自己以及学校资源,让系统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学校。

 

    3、教学模块

    教学模块是根据各科教学的不同特色和特有的需求,进行独立设计开发,最大限度的去优化学科教学过程。它目前包含语文、数学、英语三大模块。各个模块又细分为了八个小模块:生词、预习、老师资料、朗读、标签、汉语词典、录音、基本功能。

    1)语文模块:

    a、生词包括了学生生词添加、老师生词统计查看,学生在学生端特定页面内提交生词信息,老师端便可以及时查看学生的生词统计情况;b、预习包括老师预习内容设计、学生预习内容提交及查看以及预习内容的统计查看,上面已经提到;c、老师资料即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d、朗读包括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查看朗读时间和次数,记录学生朗读的声音和时间,最终以统计的形式显示到课堂上;e、标签即为学生上课过程中用于批注的功能,添加一个个的小按钮到页面上,可以拖动,随意修改,方便学生记笔记、做注释等;

f、汉语字典提供查询生字词的功能g、录音实现了全班范围内的共享。h、基本功能即保证上课的平台中的基本功能模块,即系统的基本平台的备课系统和上课系统。

    2)数学模块:

    a、预习包括老师预习内容设计、学生预习内容提交及查看以及预习内容的统计查看,上面已经提到;b、老师资料即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c、朗读包括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查看朗读时间和次数,记录学生朗读的声音和时间,最终以统计的形式显示到课堂上;d、标签即为学生上课过程中用于批注的功能,添加一个个的小按钮到页面上,可以拖动,随意修改,方便学生记笔记、做注释等;e、汉语字典提供查询生字词的功能f、录音实现了全班范围内的共享。g、学科工具辅助学生学习,能够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所授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基本功能即保证上课的平台中的基本功能模块,即系统的基本平台的备课系统和上课系统。

    (3)英语模块:

    a、生词包括了学生生词添加、老师生词统计查看,学生在学生端特定页面内提交生词信息,老师端便可以及时查看学生的生词统计情况;b、预习包括老师预习内容设计、学生预习内容提交及查看以及预习内容的统计查看,上面已经提到;c、老师资料即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d、朗读包括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查看朗读时间和次数,记录学生朗读的声音和时间,最终以统计的形式显示到课堂上;e、标签即为学生上课过程中用于批注的功能,添加一个个的小按钮到页面上,可以拖动,随意修改,方便学生记笔记、做注释等;f、汉语字典提供查询生字词的功能;g、录音实现了全班范围内的共享。h、基本功能即保证上课的平台中的基本功能模块,即系统的基本平台的备课系统和上课系统。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共展示平板引领课15节,11个班级的学生经历过平板教学;配备实验班一个,语文、数学、英语每两周进行一次平板授课。老师们实践中,从完全不知到模模糊糊,再到后来的日渐明朗,最后的成功展示,经历了痛苦的折磨,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整个课题研究下来,发现教学模块具有如下几大优势:一是科学、精准:优势;二是以学定教;三是分层教学;四是反馈的及时性;五是实现生生交互;六是扩大了教学容量。

 

    4、家校互动平台

家校互动平台是为了在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而设立的。它包含在线讨论、个人页面。(1)、在线讨论,分别以学校、年级、班级三个范围进行不同主题的发表个人看法、学习新的、教育心得的一个bbs社区。(2)个人页面,是学生、家长、老师平台内的个人信息及应用情况的总体。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界面进行作业的提交、错题修改、错题历史查看、个人评价结果查看等一系列信息和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个人界面查看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作业完成情况,孩子的评价反馈结果及所在班级的反馈结果,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老师的个人页面有教学管理内容和家长、学生互动内容等。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研究缺乏历史借鉴。无论是前期调研,还是实验中的学习,都让全体课题人员感觉到,我们所开展的课题研究,至少在国内,还是处于比较前沿比较前沿的领域,实验的成果是具有可推广价值的,是能够让实验学校的学生受益的。但是,也正是因为本课题的研究属于前沿的领域,所以使得本研究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历史的可借鉴性。这使得我们整个课题的研究从前期准备到立项,再到研究实践以及最后得出研究成果始终处于边实践边摸索、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因而课题研究的难度相对而言较大。由此,也导致课题组在处理一些实践细节方面可能存在瑕疵,未来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修补和完善。

其次,云平台的建设暂未兼顾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六年,从一年级到六年,长达六年的学年跨度,涵盖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云平台的构建肯定要凸显出差异性,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体特征。从而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宜其年龄的云课堂。但是由于本课题研究目前尚处于适性教育云课堂建设的探索阶段,因而云课堂的建设只是整体性地构建了云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尚未细化顾及到小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这需要课题组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云平台的建设,细化云课堂,让不同年级的云课堂体现出差异性。

 

    (二)未来展望与规划——用“云”建一所学校,“浮云”落地为“雨”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小学新课堂模式研究,青岛市实验小学深入探索迄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研究意义的重大日趋凸显:它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范式变革提供了实践经验;探讨了培养学生个性、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适性课堂模式”形成的可能性;带动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教育的结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

1、搭建学校泛在学习场

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自主学习、自定步调的泛在学习是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打破课堂的壁垒,让学校整个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这需要我们开始借助云技术,构建起一个“泛在学习场”。用“云”打通课堂的围墙,实现学生与真实环境的相遇。

我们将通过在每个班级门口安装平板电脑,每个楼层安装可触摸电视,同时将他们都与云学习平台结合,形成遍布校园的“泛在学习场”。我们将借助云平台的资源库,建构起四个板块。这里有学生各取所需的学习板块。根据学校对各学科学习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分学科、分年级搭建了学习资源库,有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微视频库、电子图书库,帮助学生构建起泛在学习的理念,打破年级和学科限制,真正让每个人有获取适合自己的信息的途径和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适切成长。这里将有展示学生、班级个性成长的展示板块。“班级特色、班级之星、风采课堂、校园活动、我的作品、家校之窗”一个个版块,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轨迹,凸显班级特色,实现育人功能。学校倡导平等、欣赏、自主的文化,我们就设立了互动交流的板块。“意见薄”里设立两项内容,“我的赞美”引导学生欣赏、感恩,“我的意见”可以留下学生的意见,可以抒发对世界的看法,学校则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心声并及时反馈;“主题讨论”则和学校“儿童哲学”课程相结合,每周设立一个思辨话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主人翁意识,培育“自能公民”。“涂鸦板”引导学生自由抒发、合理宣泄,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还是一个管理和实时报道的平台。课程管理,让学生及时知晓今日课程安排。学校公告,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实时动态。用尊重和主人公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泛在云学习场”的覆盖,提供给学生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方式将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学生需要有这种个人从大环境中各取所需的意识。与此同时,每个孩子需要的都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孩子他们可能需要的一切让他们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也是“适切教育”的愿景。

课堂实践的深入、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引发了我们深一步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不仅有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学习,还要形成以创新实践为目标的能力学习。英特尔公司“桥”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创客教学法”将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

 

2、构建“云学校”平台

正是从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能够切身感知的收获中,我们认识到了云课堂,适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我们也有了进一步的长远规划:以数字化为基础,打造智慧校园,让看似无形的“浮云”落地,化成点点的雨珠,滋润教育的原野。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云学习平台”和“泛在云学习场”的运行,与之相适应的“云管理平台”也需要应运而生。由此搭建起整体的“云学校”平台。其中“云管理平台”是依据学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架构以及基本的人事管理信息,形成了一套以”工作任务、反馈评价、档案管理“为三大功能的管理平台。其具体包含了记录师生基本信息和学校基础设施的数据库;教学管理、学生成长、教师培养、行政工作、课题研究、服务保险等多个板块的应用模块库;后勤服务、师生服务的用户服务中心以及数据分析库、运行维护保障体系等等。

在这样的“数字化、智慧型”校园里,可以通过对公共信息编码和数据的标准化,促进全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对学校各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各部门数据的自动同步。对师生、家长个人而言,每一名师生、家长都可利用个人账号,登录进入自己专属的数字空间,可以很方便地联系全校同事、老师、同学和朋友,建立个人定制的学习、工作和交流分享的校内社交网络。这些服务,不仅能在台式电脑上使用,而且能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操作。

我们渴望用“云”构建一所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的学校,在这样的校园里,能够真正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个人对于云平台的运用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又都能从中获取自己的发展资料并且以此成为不同的人才。每个人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而云平台的出现,让每个个体能按照自己的发展需求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得到及时的指导和辅助,发展的水平不再由于个体水平而受影响。因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对他们自身最适合的,他们有自己发展的节奏,只是发展的方向有所差异。并且这些差异的发展,最终都通向了一条适切的道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获得自己认可的成功。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重大变革都始于技术的进步。绘画、书法史上的进步都源于颜料、纸张技术的发展,音乐的进步里有数学发展的影子,而随着移动终端的到来和逐步成熟,数字化革命的浪潮又在不断地推动着我们教师思想的变革,思想的变革又在推动者技术的进步。其中必然产生的差异、矛盾就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要为未来发展所肩负的责任。课题组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美国新媒体联盟组织每年发布的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情况的前瞻报告,被称作《地平线报告》。我们认为可能是它想告诉我们:目标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种结果,需要我们始终怀着科学的态度不断追求发展。课题组深信:既然已经探索、出发,那么终点就一定会到达。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6、徐继存,徐文彬.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张建国.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9、张蓉,洪明.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30年历程回顾[J].基础教育,2012(10).

10、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11、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EB/OL].http://www.qdedu.gov.cn/qdedu/2/120413053442734488.html,2011-1-6.

12、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1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14、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15、孟魏华.现代教育技术下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6、朱胜军,张冀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双主”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17、章泽昂,邬家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

18、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5).

19、刘合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0、马振平,鲁雷.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现代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21、廉莲,汪令国.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3).

22、陈代林.试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3、杨滨.论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中协作学习产生的设计机制——Google sites下的协作学习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

24、周童, 杨芹芹.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3).

25、蒋宁,李文.基于Hadoop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9).

26、任宁.云计算辅助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

27、林向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8、张建勋,古志民.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

 

 

外文文献:

1Sultan, N. Cloud computing for education: A new daw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 doi:10.1016/j.ijinfomgt.2009.09.004

2Luis M. Vaquero, Luis Rodero-Merino, Juan Caceres, MaikLindner. A Break in the Clouds : Towards a Cloud Definition[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9.

3Youseff, L. Butrico, M. Da Silva, D. Toward a UnifiedOntology of Cloud Computing [J].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Workshop, 2008. GCE '08.

4Barroso LA, Dean J, H?lzle U. 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 [J]. IEEE Micro, 2003, 23(2).

5Henry E. Schaffer, Samuel F. Averitt, Marc I. Hoit, Aaron Peeler,Eric D. Sills, Mladen A. Vouk. NCSU's Virtual Computing Lab:A Cloud Computing Solution [J].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