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学校创意海文化启蒙教育打造“海式教育”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青岛市文登路小学
摘 要: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国土面积,是一个海洋大国,可以说海洋对国家有多重要,海洋文化精神就对国家有多重要。基于对国家、省、市关于海洋战略发展以及对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认识与思考,创意“海文化”启蒙教育、打造“海式教育”特色品牌的学校规划,也逐渐呈现出了清晰旖旎的发展愿景。“海文化启蒙教育”课题研究对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起到了实践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沿海学校 海文化启蒙教育 海式教育特色品牌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积淀。文化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精神对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国土面积,是一个海洋大国,可以说海洋对国家有多重要,海洋文化精神就对国家有多重要,因此中国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海洋大国,不仅要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还要致力于海洋文化精神的开发。
习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设想,在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建设文化青岛,应该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青岛文化乃至整体发展的基本战略。
基于上述认识以及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思考,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国家的宏伟蓝图,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选择了《沿海学校海文化特色建设研究》这一课题。
文登路小学依海而立,是一所与“海”有着独特“情缘”的学校。周边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军博物馆、青岛市海洋科技馆、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等单位和人文景观,为课题研究开辟了基地资源;在生源结构中有一定比例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及国家海洋局的职工子女,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资源;作为青岛市首批命名的“帆船运动特色”学校,我校在帆船教育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及迎接来自世界各国20多个主流媒体和环球帆船赛事的访问,所在区域内形成的影响力,为课题研究创设了发展契机。
综上所述,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极为丰富的社区资源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无疑为我们深入开展“海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思考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重新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规划。同时,我们针对区域的研究现状也进行了调研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部分学校被评为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一方面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国民现代海洋观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对于海文化内涵的育人功能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欠缺现实的经验。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静心思考,确定高位的核心理念,提升课题研究价值:在基础教育的视域中,“海文化”启蒙教育应如何定位?实施“海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如何用创新的思维,灵动的视角去打开学校特色教育之门?如何借助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有利资源,创意、实施海文化启蒙教育,形成“海式教育”办学品牌?
我们在初步架构“海文化启蒙教育”体系中,提出了: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方针,构建的“以海正德、以海启智、以海强体、以海冶性、以海践劳”五大育人框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对海的无限情怀和博大的海洋观,深入落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的海文化教育的启蒙。
2011年12月,学校申报立项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沿海学校海文化特色建设研究》,2013年底成功滚动为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我们认为,开展“海文化启蒙教育”途径是多渠道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学校通过确立“以海正德十品行”的核心价值理念 、创设“方寸海纳”的育人环境、培育“海纳博雅”的师生素养、搭建“海纳行远”的课程架构、开展“海纳存真”的特色教育活动,全面打造“海式教育品牌”。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对海的无限情怀和博大的海洋观,深入落实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全面发展的海文化启蒙教育。
(一)创意“海文化启蒙教育”的研究
“海文化启蒙教育”: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的海文化特色教育,重在启蒙。应遵循“启迪智慧、蒙以养正”的准则,用海之精神启迪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润物无声达到“养正”,即养德、养智、养志的目的。
我们树立了“以大海之精神正己,应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以大海之精神正校,应全力以赴,力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充分挖掘“大海”精神的正能量品质,赋予其教育功能,形成了《青岛文登路小学以海正德十品行》的育人理念,概括为“五音十字”,即:容(融)、博(搏)、仁(韧)、志(智)、恒(衡),并聘请岛城著名画家为抽象的文字配上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情境画,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每一个品行的涵义,同时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每一个品行细化成三个学段的准则要求,通过养成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制定《海式少年评价手册》,以评价促习惯养成,激励学生努力达到“知行统一”的品行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海文化”教育办学特色,丰实了“海式教育”品牌内涵。
为了让“海文化”教育理念更贴近儿童的情感,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校园卡通形象”征集活动,小海和小纳这一对可爱的“海精灵”脱颖而出,拉近了学校文化与小学生认知的距离,成为了正能量的引导者。
(二)创设“方寸海纳”育人环境的研究
“方寸海纳”:即虽立于方寸之地,教育内涵当无限延展的育人观。
学校创设富有海文化精神内涵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以有限发展无限,让学生受到浓厚海文化氛围的浸染熏陶,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乐园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发挥作用、实施影响,并能转化成他们的自觉意识。
学校确立了“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人文文化培养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将“海文化”元素融入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角的设计,都融入理念、精心布局。两座教学楼命名为“正海楼”与“行远楼”,充分诠释了“方寸海纳、知行无涯”的校训内涵。学校大厅的巨幅篆书“海”字,寓意深远。“以海正德”、“琴岛海韵”、“墨海溢彩”、“碧海扬帆”、“乐海欢歌”、“体海纵横”等十条长廊,均体现了“海文化”特色。其中“教海领航”廊,院士们的亲笔题词,给学校海文化特色发展以引领、以信心、以动力;“书海撷珍”廊,中式书吧“无止境斋”和“智者书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交融,营造了浓郁的书香空间。学校借助实践基地科技馆的帮助,为学生建立了水母养殖基地和海洋知识电子数字图书,这里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天地,点触之间就走进了海洋的世界。
驻足学校,浓郁的海洋气息扑面而来,所有这一切让校园成为一本生动立体的“海文化”教科书。
(三)培育“海纳博雅”教师品格的研究
“海纳博雅”:即文行雅正、善育启智的教师观。
博,是一种博大、兼容和开放的气质与胸怀,雅,是在文化中熏陶出的气韵。 学校制定了“博雅教师素养标准”,从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人格、身体素养、心理素养、生活素养七大方面确立了达成目标。实施“青蓝起航、读书远航、爱心扬帆、教海领航 ”四项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四级聚射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即“广揽专家→聚合工作室→打造名师→惠及全员”,由此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型发展网络,引领教师学要博、知要深,涵深厚学养、显文雅风范,全力打造一支学识渊博、文行雅正,德智双馨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架构“海纳行远”学校课程的研究
“海纳行远”:即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课程观。
学校按照“三三三”模式,即:“三元”、“三维度”、“三原则”基于学生潜能发展的内在需求,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入进行重新架构,建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研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三元”指的是搭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三元课程框架;“三维度”指的是“三元”课程在实践层面要做到基础课程海式化、拓展课程多样化、实践课程立体化;“三原则”指的是在课程研发时,应遵循“基础课程渗透融合、拓展课程选择兼容、实践课程创新激活”原则。
同时,学校开发利用、优化整合了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确立了“蓝海引航” 、“泛海导航”、“学海远航”、“星海领航”校本特色课程。另外,学校还组建了校本教材研发小组,在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围绕“海洋文学”、“海洋权益”、“海洋生物”、“海洋军事”等方面,共同研发编写了“青少年海文化教育读本”。
(五)创建“海纳存真”育人品牌的研究
“海纳存真”:即吸纳取精、养正玉成的教育观。
以“快乐参与、自主发展、感受成长”为主旨,以“十品行”为依托,以“六化”为抓手,拓宽养成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涵,创建“海纳存真”育人品牌。
“六化” 即:学生管理自主化,深化校园小交警、值周班、大队干部监督岗三级管理模式,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好习惯培养;德育教育课程化,通过德育课程化研究,开设养成教育课程、时事教育课程、学游课程等,让养成教育系统化,推进现代公民教育;德育活动特色化,定期开展“海式少年论坛”、“海洋小课题研究”、“沙雕大赛”、“沿海徒步行”等特色活动,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树立正确海洋观,激发亲海、知海、爱海情感,培养胸怀若海洋、自主探真知的“海式少年”;家长义工参与化,利用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深化“文登好爸妈”义工品牌建设,家校牵手形成教育合力,让家庭成为学生成长的学习乐园;社区活动全面化,盘活“海文化”基地资源,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学校充分挖掘校园周边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军博物馆等13家单位签约,建立了校外海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海文化课题研究寻求智力支持,让实践基地成为学生成长的研究乐园;课题指导专业化,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聘任了11位“小博士”导师,孩子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课堂学习拓展到研究所的实验室里。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成长。每次活动后,学校都组织孩子们将感悟与收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和评选。通过一篇篇观察日记、一份份收获体会、一本本汇集资料,让我们触摸到了孩子们在蓝色之旅中探究的历程,他们在体验中增加了见闻,得到了锻炼,亲海、知海、爱海,用海的情愫油然而生;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将课堂从书本延展到大自然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十一位小博士导师的聘任让同学们真正有机会从课堂的书本学习延展到研究所的实验室、延展到科学考察船上……,不断提高新实践能力,为成为具有“胸怀若海洋、自主探真知”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海式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自由驰骋的思想和无限创造力,让同学们真正地感受到了“海文化”教育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海文化教育”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学游活动的开展,也使师生们行走在了思想的道路上:大家对美国学校的“自由民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者的“人”跟被教育者的“人”应当是划等号的”等教育理念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们还迎接了来自美国加利福利亚小学、胡克中学、香港沙田循道卫理小学等的专访。看了才有眼界,悟了才有境界,教育国际化的交流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五彩斑斓的视窗。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创意海文化启蒙教育的探索以及海式教育品牌的打造,为高品位办学注入了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在全国少年儿童海洋教育论坛、青岛市小学海洋教育课程推进会和青岛市海洋教育论坛中均作典型发言;学校承办了青岛市小学地方与学校课程开放课堂活动、市南区海洋教育课程研讨会;学校多篇著作发表于《山东教育》、《青岛教育》、《青岛教研》、《全国教育论坛汇编》等刊物;学校于2014起正式出版了学生书画集《面海而歌》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学校多次迎接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教育同行们的参观交流,新闻媒体对学校开展的海文化特色教育也给予报道;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全国中小学百佳网站、国家创新教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翻转课堂示范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青岛市校本研修示范学校、青岛市现代化学校、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青岛市十佳师德先进集体、
青岛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突出贡献单位、青岛市平安和谐校园、青岛市2015年度“最美校园”等诸多荣誉。
2014年初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走进文登路小学,在参观了学校的“海文化”办学特色后,为学校现场题词“文化之源,登高之地”寓意深远的八个大字;同年四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等知名教育专家,在市南区华玉松区长以及青岛市教育局邓云峰局长、市南区教育局赵辉局长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办学特色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同年4月,青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沿海学校海文化特色建设研究》成功滚动升级为省级课题。学校举行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现场会,暨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汇报会。在开题论证汇报会上,管华诗院士、郑守仪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副所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艺术研究所丁玉柱所长、山东省教科所李文军所长、青岛市教科所于立平所长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论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参会,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曲黎明认为:青岛市作为蓝色海洋教育试验区,文登路小学应当是最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一个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对学校办学特色评价为:这个课题在教育意义上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非常契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5月学校顺利完成课题现场结题答辩,圆满结题。2016年该课题还荣获“首届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青岛市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
五、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如何让我们的“海文化启蒙教育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以此“走进深蓝 走向远海”,让我们的“海式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发挥最大的潜能,让学校教育富有内涵,纵深发展;如何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构建“以海正德、以海启智、以海冶性、以海强体、以海践劳”五大育人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四位一体的“海式教育模式”,呈现出“海式管理”系统化,“海式教育”课程化,“海式教学”模式化,“海式环境”品格化的“四化”教育机制创新布局。
六、下一步深化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与研究方向
下一步学校将重点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依托“海文化”特色教育课题,为打造多维立体的“海式教育”品牌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将立足实际,制定下一步工作目标:第一,在社区实践基地的帮助下,加大软硬件投入,进一步扩大育人空间。全力“盘活”校外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基地的教育作用;第二,将立足“以海正德十品行”,完善师生发展评价机制,努力达到“知行统一”的品行境界;第三,重点深化“课程”建设,形成大课程观,做到文化为引领、课程做支撑,以“课程”实施为抓手,提高海文化教育品质;第四,充分利用好中科院的11位“小博士”导师,将海洋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系统、科学。争取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让师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与发展;第五,研发“海文化教育微课程”,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学习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崔爱林、赵清华在《澳大利亚的海洋教育及其启示》
[2]明小莉、李静、专家探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3]韩国 《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
[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5]伍业峰、赵明利在《美国海洋政策的最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6]日本的经团联专门撰文《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
[7]钱秀丽.社会提供的海洋知识太少了[N]中国海洋报,2009-07-14
[8]国家海洋局报告.全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报告[R].2008
[9]于永芳.刘常青.论蓝色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
[10]台湾地区自2001年就相继出台的《海洋白皮书》、《国家海洋政策纲领》、《国民中小学海洋教育议题课程纲要》
[11] 美国政府《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
[12]《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