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94489
当前在线 8206

“新质量时代”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7-03-09阅读次数:2648

记录人:李莉(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

开幕式主旨报告2新质量时代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地点:成都金堂恒大酒店会议中心一楼国宴厅

组织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专家:尹后庆

内容:

                                                      

中国教育学会在成都召开了主题为提高质量——教育创新发展之本的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提出,我们已经到了新质量时代,面对来自各方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开启新质量时代,并建构新质量时代的课程,以聚焦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率应该成为过去,我们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回归教育人文价值,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成为我们今天判断教育质量、教育效率的一个标尺。

知识不是用学科符号所表达的描述性、解释性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同它的社会环境、文化都息息相关的。基于这样的方向,所谓我们关心的知识包括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知、技能及价值观在今天的教育、课堂上,就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转型。而这些现象在上海的一些学校已经在实验,在他们的课堂上已经实现了。

第一,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常,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今天我们的课堂正在从授课为主转向以学习为主,正在以学习目标来取代教学目标。假如说我们教学目标是孩子要写作业,那么学习目标则是基于知识或者把知识作为载体,更加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体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确立学习目标的时候,离不开让孩子去经历、体验,而关注经验一定是聚焦学习。学习过程是从经验不足、甚至是没有经验发展到能够掌握经验,这个过程中,知识仅仅作为一个载体,我们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所谓知识掌握的过程。

第二,老师主要进行教学设计。

这个设计是一定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学习目标为主,同时以学习目标为主的教学设计,要设计学生的经验,基于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其经验能够得到发生和发展。研究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的经验反映,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等。

进入课堂的学生带着各自的认知经验开始新的学习,那么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反映在什么地方?它反映在恰到好处地衔接学生已经有经验和未来可能发生发展的经验。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观察的视角该如何?我们从学生身上去看什么?我们追求的是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什么,而不仅仅是只注重分数。

假如说以学习的经验来设计学习目标,老师能够自觉思考怎么设计,这样的课堂能够使得我们的老师改变只盯着教材而忽略学生的习惯,有助于老师关注学生经验。教育学生怎么弄懂一个知识成为有效学习的必要。

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一定是学生充分地获得,当然,在课堂学习中,老师要设置学习目标、环境和进程,进行必要的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引发孩子的思考,帮助学生把认知活动融入个人的认知建构中去。要使所学知识融入个人的建构中,一定要使孩子有一种有效学习的方法。

所谓有效学习方法,不会只是参与学习这一环节。从预习到现场的主动投入、到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些都是有外在的表现。内在还要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去思考,通过对现场问题的发现、解决,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一堂课一堂课进一步得到知识结构的升华,这才能称为有效学习。

原来我们的单元设置只是构成学科单元,现在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进去,因此这个单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而构成的。学科和生活模块,其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经验进入到单元设计中去,学科单元以系统化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在遵循学科框架的原则基础上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方式。生活单元看重的是学生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合作实践,包括思考,包括互相交流来展开学习。

将生活经验结合到单元设计中去,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使这种过程与其生活建立起联系。因此单元设计有助于在改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去知识的碎片化,促进知识的生活化。这样的单元设计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课程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一个有效的课堂,它的学习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经典的教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今天的学生到了课堂上,他可以调动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是局限于经典教材,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只以同一个方式、同一个要求去呈现,显然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课堂不再限于教材,是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是推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有效改进他的学习,也是为了推动老师改进教学,使教学更加完善。通过评价引导师生进行反思,而对于学生来讲,使其对学习反思,帮助他学会生存、学会自我成长。课堂要慢慢地转变,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态度与社会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