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0874521
当前在线 1053

余映潮谈语文: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

发表时间:2017-05-08阅读次数:5180
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
余映潮
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更加高远的视角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的活动就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凡是死讲硬灌的,凡是满堂讲的,凡是课堂上过份强调谈话、讲析的,凡是教师习惯于占领讲台的,基本上都没有像样的学生课中活动。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导读说”也好,“学长式”也好,“语感派”也好,“点拨法”也好,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自己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正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就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而这个问题一旦在大面积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解决或者突破,那么它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二是教师一定要具有析读课文、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三是教师要具备有理地、有趣地、有效地设计课堂学生活动的技巧。简单地说,就是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的活动,教师讲析的主要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那么,我的课堂教学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所创新呢?我想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有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第二,有学生活动比较充分的处理手法、比较细腻的品析活动,第三,有学生占有较长时间的目标较为明确的自读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连续的提问,往往安排有别出心裁而又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联的读、说、写、思的学生活动。
下面,从“朗读”教学、从课中活动、从教学创新的角度,介绍我的“学生活动充分”的几个教学片段。
1.说读活动
说读,就是读课文加上说课文,由学生自己在说说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说读,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去复述课文,而是让学生就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各种要求不同的说话活动,如概括、叙述、评点、想像等等。说读活动是阅读课堂教学的轻骑兵,如果线索明晰、组织到位的话,可以达到满堂生辉的艺术境界,给师生都留下美好的印象。
请看《七根火柴》教学片段:
初读课文之后,老师说:同学们,大家都来说句话吧。说句什么话?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七根火柴》写了一个……的故事”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这一节课共进行了三次说读活动,第二次是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选内容,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第三次是请同学们对课文表达的精彩之处进行揣摩与评说,再说一句话。课文就在同学们的各抒己见之中,就在“大家都来说句话”的活动中读懂了——不仅仅只是读懂了,而是创造性地“多解性”地读懂了。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说话”,学生思维的触角无比地灵活。
2.忆读活动
忆读,就是巧妙利用课文中隐含的迁移因素,将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增加教学情趣。运用“忆读”的教学手法,能有力地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形成热情勃发、深入持久、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
如《满井游记》的教学片段:
在学生读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点拨——本课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高频率地使用精美的四字词语。
首先请同学们圈出课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进行大声朗读。
然后启发: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在以往的文言文学习中学过的四字写景美词呢?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回忆比赛吧。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的发言活动,同学们提及的美词竟有百个。
这样的语言材料无疑地人见人爱,充满了美感,具有语言积累教学的魅力。它非常巧妙地利用《满井游记》表达精美的优点,顺利地实施了教学,教学之中“学生活动充分”的情景是可以想见的。
3.演读活动
演读,就是表演式的诵读,就是表情诵读活动。课堂教学上的演读活动在于教师精细地剪裁课文的艺术,也在于教师指导学生浓缩课文内容的艺术,一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处理为一篇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朗诵材料,学生演读的那种教学情景真是让人心醉,让人心动,让人感到那是教师的辛苦讲析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
如《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段:
我将课文剪辑为一篇《安塞腰鼓》朗诵材料,在课堂教学快要进入收束阶段时不露痕迹地进行过渡,把材料发给同学们,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开始有声有色的演读活动: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种演读在教学中能收到奇效,在排练中,在学生如痴如醉的朗诵中,在学生充分的活动中,“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
4.悟读活动
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析而是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
请看《白杨礼赞》第三个教学板块——对白杨自身形神之美的悟读教学。
①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注意: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
②教师:现在请女同学朗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朗读第二个层次。注意:老师根据你们的停顿来判断你们是不是“悟”得准确。
③老师不提示,请同学们再朗读段中第一个层次,要求在这一层的总说与分说之间有稍长时间的停顿,以表示同学们能准确划分此层中的“总说”与“分说”。
④老师仍然不进行提示,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第一个层次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
⑤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试将它们读出重音。
⑥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请试将它们读出激情。
⑦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
⑧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一个教学片断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水乳交融,配合默契,讲析的方式、讲读的方式在此完全不存在,所学习的内容,从朗读到理解,从段中的层次到各层中更细密的层次,从文句中的感情到对白杨形象与性格的体味,全是在读中感悟、悟了再读的过程中解决的。
5.品读活动
品读,就是品析式地读,就是品味式地读,就是赏析式地读,其中也有探究式阅读的成分。由学生进行课堂品读活动讲究选点精细,讲究线索具有牵引力,讲究教师的示范引导。品读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审美的眼光,它的教改意义在于,如果说“品读”这样高雅的教学活动都能由“活动充分”的同学们完成,那课堂教学中还有什么样的活动不好组织呢?
请看《口技》的最后一个板块的教学。
①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的美点妙要。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这就叫课文妙点揣摩。比如说:“善”在“遥闻”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
②学生进行准备,小组交流,课堂发言:“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声音有远近,“善”在声音有内外,“善”在声音有动静,“善”在声音有疏密,“善”在“伸颈”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的神情,……
③教师小结:“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像这的“妙点揣摩”“美点寻踪”的课堂品读活动,燃烧着学生欣赏课文的一片热情。哪怕学生有时品出的内容浅显一点,但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的发言就像一片片小小的花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轻轻飘落,点缀在课文教学的绿草地上,构成美好的教学风景。
当然,我设计的让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上述五种,诸如课文理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人物评说活动、妙要列举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课文创编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等,都是经常在教学中进行安排的。有些精彩的活动环节如“说读”“练读”等等,已经升华为我常常使用的“课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将继续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一点一点的晶莹水珠,献给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