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在长时间的交往和彼此了解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坚实、丰厚、纯真、无瑕的情感,是教学中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理解、包容的外在表现与自然流露之后的内在缘由。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积极地建构,教师的爱心和学生对爱的接受、感知,以及回馈给教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感激都是关键因素。富有爱心的教师总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默默地获得学生最为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由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爱心传递”,一些学校甚至可以形成以某个教师为中心且逐渐扩展、越积越大的“情感能量圈”。获得学生内心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教师,顺其自然、无独有偶,更容易获得驾驭课堂的“主导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具有这种基于浓浓的爱之上的“主导权”的。有“主导权”意味着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你的教学,无时无刻地可以感受到你的存在,信任你的言行,尊重你的人格,承认你的主导地位,期望获得你的引导,渴望得到你的关注,愿意与你获得更多的交流,重视你的种种言行和动作,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度过这节课堂生活。
教师是影响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首要因素。学生要“学有兴趣”,教师首先得“教有兴趣”,教师的积极精神会感动学生,使其也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充沛的教学兴趣会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否具有教学兴趣决定了教师将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并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体验以及课堂观察,发现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和善友爱,走进课堂时的信心百倍、底气十足,课堂教学中的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课后辅导时的乐此不疲,生活中的神采飞扬、乐观豁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的诲人不倦等,这是获得学生喜爱必不可少的影响因子,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开展的顺畅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在氛围舒缓的“对话”中,由于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获得更多表达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彼此的肯定更多,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加容易产生对某一门学科的情感。教学是双向活动、双边行为,需要师生的积极配合,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和谐共鸣,产生合力。
在长期教学实践、课堂观察及反复思考中,我们发现,教师是否具有教学兴趣,是否热爱学生和教学,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条件。有教学兴趣就有教学动力,就不惧怕课堂和教学,就拒绝在无趣和损耗中度过每一日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学兴趣将教师的教学推向研究和创造,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学习动力的维持、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持续关注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深深地爱上某一门学科及这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任何一件事情的维持和积极地发展都需要主体兴趣的支撑,教学中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教”和“学”的兴趣,是教学获得好的效果之关键。
持有不同课堂教学本质观的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对彼此教学方式是存在质疑的,教学中教师的“立场”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认知及实际的教学行为。教师若不能在人格上平视学生,而是居高临下,甚至将学生“物化”“机械化”“被动化”,不以活的生命和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和思维潜力的“人”来对待,那么,这种立场之下的教学就易走向纯粹的知识传授,并且受于“教学质量”的压力,这种传授往往带有强烈的强制色彩。教师“只有摆脱‘工具’角色,摆脱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和急功近利的短期的教育行为,将自身投入到以生命引导生命、以灵魂碰撞灵魂的‘真正的教育’之中去,才能体现教育的本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才能彰显自我的尊严”。
强调人的立场并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而是关注学生与教师在“人”这一概念和本质上的同等性。强调“人”的立场是质疑和否定“物”的,“工具化”的立场是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力,并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消灭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那种状态是承认和尊重学生思想、思维的活性,对学生的大脑之思考的无限空间与可能给予充分地肯定。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水平、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真实情感、与学生交往时的诚挚态度等现代化的充满正能量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专制之下,学生可能在表面上规规矩矩,但内心深处则厌恶甚至充满痛恨,这其实是一种被打压之后“弱者”的无奈和自伤害。
学生是与教师有着相同的“类基因”的高级生命体,应该在被给予关爱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他、承认他思想、思维的活性和无限潜力。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深刻地思考对象问题,这是教学活动有意义开展、有效开展的根本问题。能否改变传统观念,转换与学生交流、交往和相处的思路,主动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主动、灵活地选择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学习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是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之美好愿望的关键。
四、人文情趣:课堂是弥漫兰桂芬芳与
文化气韵的殿堂
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学人文性的一面需要被重视。教师本身的人文特质不仅影响其驾驭课堂的方式及效果,且影响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学生造成的“默默地”影响。梁老师是笔者所在县一所中学(该校在当地每年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中,总是首屈一指,遥遥领先)的校长,他更是一位深受同行尊敬和学生喜爱的化学和物理教师。梁老师除了精通物理、化学学科知识,他还是一位文学尤其是诗词爱好者,生活和教学中常创作一些诗词作品。这点令学生非常佩服,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学生而言,梁老师“诗意化”的物理、化学课堂总是格外地享受。梁老师不但用文气十足、诗味浓厚的语言去教学,而且以诗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影响。教师多一点“人文气”,课堂多一些“人文情趣”,学生就能多受到一些人文感化,也才能弥补和缓解教育和教学的人文短缺之强烈需求。
高品质教学依赖于学生的真学,“只有那些通过自己思考和反复琢磨而实现学习突破的学生才会为知识所倾倒,对知识和文字充满情感和敬意,甚至心醉神迷,学而不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有兴趣地学的状态,首先需要关注并在学生的“学”上下功夫。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往往和他们的学习表现之间存在差异:花哨的背后可能充满掩饰,而缓慢木讷的背后不能排除思维的努力与活跃,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学习并将时间用在真正的学习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习水平向另一个层次的跃升。我们发现,出于种种原因,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地学习和认知活动,实际上在思想思维上、心智技能发展上、认知图式建构上可能并非也是积极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心智技能发展并未统一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改变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改变,个体思想和思维的深度、广度及速度使其具有强大的力量,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高屋建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鼓励和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敢于透彻地学习和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的高质量的学习是学、问、思、辨、探相结合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脑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获得,包括情感的释放、心灵的洗涤、智力的发育、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解放、人格的养成、价值观的正确形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化等。打破课堂的沉寂,让学生脸上出现笑容,让他们去思、去想、去说、去做,这些变化犹如黎明之曙光,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意味着学习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实现学生的全体与多面发展之目标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词。一是激活,鼓励引导他们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勇敢地加入进来。二是对话,一种可取的方式。三是持续,不至于使美好的开端和良好的运行情况落空和“中止”的有力保障。四是自然,学生学习与成长成为一种自觉。在被激活的氛围与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想、思维活了,在对话中学生不但学习知识,而且学会沟通,敢于沟通,懂得了如何沟通,认识和感受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存在。在持续的关注和强化中,任何一个学生不再被边缘化,而是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参与者,使课堂中的学习成为一种自然之态。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1期 魏宝宝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