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体育游戏《小猴子本领大》
青岛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宋阳春
教学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本活动改编自中班的教育活动《闯关》,原教材是利用“钻山洞闯关”的游戏来练习侧面钻的动作。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的角色,《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其中的孙悟空和小猴子一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根据这一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使用,特别设计了集情境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体育游戏——《小猴子本领大》。通过“小猴子来操练”、“小猴子学本领”、“小猴子打妖精”和“小猴子玩嬉水”的情境主线,使原本枯燥的基本动作练习,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丰富与深入,逐步提高难度和运动量,让幼儿在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玩耍、尝试、探索、总结,从而掌握侧面钻的动作要领。
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境,贯穿活动。本活动是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突出游戏性,将生动有趣的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扣紧。在活动中,教师有目的的、巧妙地创设了“水帘洞”、“盘丝洞”等场景,师幼始终保持着“猴王”和“小猴子”的角色身份,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动作表现,带领幼儿置身于富有情景化和情绪色彩的游戏情节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体验打败妖精的成功感,同时获得新经验。
2、幼儿自主探究,适度挑战。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如在“钻水帘洞”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探究用多种方法钻过障碍;在“小猴子打妖精”环节中,依次提供了大、中、小三个不同高度的“盘丝洞”,鼓励幼儿适度挑战,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3、注重动静交替,巧妙处理。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运动量、运动强度等问题。原教材中只有侧面钻的动作练习,我们将平衡和投掷的动作也融入游戏中,既加大了运动量,又锻炼了多种技能。同时,关注到体育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巧妙的处理好经验分享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4、多种形式练习,有机结合。活动中有个别自由探索活动、集体游戏活动,还有分组练习活动,多种形式有机结合既满足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使幼儿在反复练习中不觉枯燥乏味,侧身钻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活动目标:
1、 学习侧身钻的动作,掌握侧身钻的动作要领。(重难点)
2、 综合练习平衡、侧面钻和投掷的动作,增强动作的灵活性。
3、 体验侧身钻的乐趣和打妖精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橡皮筋拉成的“水帘洞”、3组不同高度呼啦圈制成的“盘丝洞”、充气“蜘蛛精”、沙袋若干、《西游记》音乐
2、空间准备:


活动过程:
(一) 以“小猴子来操练”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1、 教师扮“齐天大圣”,拔一根毫毛,把小朋友们变成“小猴子”,进入游戏情境。
2、 随《西游记》音乐做热身活动,主要活动头颈部、上肢、胸部、腰部和腿部,并重点练习伸腿,为侧面钻做铺垫。
(二)通过“小猴子学本领”,引导幼儿学习侧身钻的动作,掌握侧身钻的要领。(利用场地一)
1、难点前置——练习“缩身术”,为学习侧面钻做准备。
提问:看谁的身体能缩到最小?(幼儿自主探究、尝试)。
小结:低头—弯腰—缩身,身体变小。
2、自主探究过“水帘洞”,幼儿个别练习侧身钻。
要求:从水帘洞下钻过,身体不碰到水帘子,手不能扶地。
幼儿分享钻的经验,并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示范。
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出侧身钻动作要领:“伸腿、低头弯腰钻过去、收腿”。
3、巩固练习侧身钻,进一步掌握动作要领。
(1)教师示范动作。
(2) 幼儿自主练习动作。
(三)组织游戏“小猴子打妖精”,幼儿综合练习平衡、侧身钻、投掷等动作,体验打妖精的成功感。(利用场地二)
1、 第一次游戏——“一打蜘蛛精”,熟悉玩法规则,巩固动作。
教师讲解玩法及规则:走过独木桥,用新本领侧身钻过盘丝洞,举起一块石头,狠狠地打向蜘蛛精,打完快速跑回。
2、 第二次游戏——“二打蜘蛛精”,缩小洞口,提高侧身钻的难度。
教师导语:蜘蛛精把洞口变小了,我们再去打它的时候,千万别碰到洞口的蜘蛛丝。
3、第三次游戏——“三打蜘蛛精”,再次缩小洞口,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
(1)教师导语:蜘蛛精又把洞口变得更小了,你们能进得去吗?要注意什么?
(2)同时出示三个高度不同的洞口,请幼儿自主选择,尝试挑战钻过不同高度的洞口。
(四)创设“小猴子去嬉水”情境,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放松身体,感受游戏乐趣。
1、随音乐做胳膊、腰、腿等部位的放松动作。
2、随音乐模仿小猴子的动作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