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南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研究小组教研活动
11月29日下午,在青岛第五十九中学,市南区家庭心理研究小组的成员们聚在一起,开启了本学期小组内的第一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我们的小组又迎来了一名新成员的加入——来自青岛基隆路小学的李明超老师。这为我们家庭小组的队伍注入了更加新鲜的力量。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下,以“家庭治疗 从心出发”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组长于明东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梳理了上学期小组教研的内容和关键点,复习了前期有关家庭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针对如何进行“循环提问”,于老师直接在现场和另外三位老师组建了一个“小家庭”,亲身示范“循环提问”的表达技巧,这也使得老师们对于“循环提问”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随后,于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并交流“家庭治疗”的技术方法和流派,家庭治疗技术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与应用,以及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核心点都有哪些。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引发了老师们思维的碰撞和热烈的讨论。
最后,对于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方面的相关工作,于老师也都结合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和小组其他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交流。于老师还现场指导大家如何将“家谱图”的治疗方法进一步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听得认真,收获颇丰。以下是小组老师们本次教研活动的感受:
基隆路小学李明超:通过本次的活动,学到了许多知识,首先对于家庭治疗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家庭治疗的目的以及方法手段和技术有了整体的了解。在接下的交流和学习中,对于家庭治疗的发展以及与心理学的关系梳理得更加清晰,提升了学习的理论,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把心理治疗的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促进班级中孩子的成长。
银海学校陈丕杰:今天下午,久违的心理教研终于开始了,于老师今天带领我们讨论了为什么会有家庭治疗,我们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对于家庭治疗的理解,于老师在听完了以后又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所了解的家庭治疗技术,于老师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家庭治疗的来源和有利的方面,使我们明白了家庭治疗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整合的工作方式,然后我们进行了实践,讨论了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的理解,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很期待下一次的教研活动。
57中张志玲:今天下午的家庭治疗受益匪浅。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而且又重温了循环提问的应用。关于在学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方面的家庭治疗的应用谈论,受益很多,谢谢伙伴们!谢谢于老师!
镇江路小学徐洪翠: 期待已久的家庭治疗小组教研活动终于开始了,于老师组织我们对上学期教研的收获与应用做了梳理:教研中你学到了什么?回忆过去你是否有过顿悟时刻,有什么你用过哪怕一点点。每个人都认真思考反思自己的收获与应用,于老师的引领大家思考:什么是家庭治疗?并以实践操作让我们真正体验到家庭治疗,是促使家庭每一个成员重新思考家庭关系,以引起家庭关系的改变。于老师带领我们对家庭治疗技术进行了梳理。核心技术循环提问的现场演练给我们更深刻的体验,并给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学习的要求,不断练习使用循环提问技术。家庭治疗技术和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应用,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认真读书,静下心来,不断学习~谢谢于老师的指导,谢谢同伴们的分享,期待下一次的教研。
51中学胡英:时隔多日不见,相见甚是想念。家庭治疗小组今天的教研,像一个家谱图一样,把家庭治疗的前世今生理顺了、与它的“表哥表姐”的关系理清了,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澄清了很多对心理治疗的疑问。家庭治疗通过循环提问窥探关系的奥秘;通过挖掘资源引导家庭发现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树立信念,培植希望——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因为一个孩子,撬动一个家庭;发动一个家庭,成就一个孩子!做这样一位心理治疗师是幸福的,作为能有机会参与一些学生成长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是任重道远的!让我们一起走在路上,不断前行!
镇江路高秀红:满满一下午的教研活动充满了智慧的碰撞。不管是循环提问、家庭治疗的技术还是心理咨询、家庭治疗流派的理论基础,老师们纷纷畅所欲言。本次教研活动,我受益最大的就是家庭治疗技术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与应用。它不仅有利于班主任平日的教育管理,而且通过家庭治疗能够帮助班主任和老师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所处的原生家庭,也更容易理解孩子们身上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习惯。这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家庭的视角出发,运用家庭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更加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感谢于老师的精心讲解,感谢伙伴们的交流分享!一下午满满的收获和满满的感动……期待下次精彩的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