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73627
当前在线 2519

2017即将过去,这9大课改细节值得关注……

发表时间:2018-01-05阅读次数:1424

 

课程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节点。2017年,《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深度关注了课程改革的许多话题,有的聚焦新政实施,有的关于重要课程,有的直指课改痛点。我们复盘9个重点细节,与读者一起回顾美好的课程生活。



1. 如何顺应儿童实施课程


课程绝不等同于规划出来的“教材+器材”;课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是随着学习的发生进展和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未来,学校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概念,构建无边界的未来学校。


第一,学习内容无边界。体现个性化差异,满足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教育,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学习方式无边界。无边界学习方式将突破教室这种单一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使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完成创造情境、实践体验、交流共享,并最终引发反思的深度学习。


(1月4日第649期《名师眼中的课程发展走向》)



2. 教师在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是什么


项目学习主题如何确定?学生要学习什么?如何学?学生会有哪些学习需求?如何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些问题的探究对教师习以为常的“舒适地带”发出了挑战,降低了单科教学时的自我效能感,也带来了自身角色定位的困惑。


项目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困惑,恰恰是教师自我超越和专业成长的最好契机,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究者、从知识传递者到知识建构者、从教学权威者到学习陪伴者的跨越。


一位优秀教师总能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发挥自身特长,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经历了3个阶段的角色嬗变后,找到“喜欢的自己”的教师,将在任何教育场域都能把个人生命的无限可能融入教学实践中,释放出更多能量。


(4月26日第663期《项目学习的痛点与趋势》)



3.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作业


作业是学生的乐趣还是学生的噩梦,取决于学校对课程标准中价值定位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追求。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以“作业改革”为抓手,从作业的形式到内容、再到评价的改变,带动了全校教师对作业的再认识。


“作业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步,改变作业内容,丰富学习内涵。首先对原有的作业内容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基于课程标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有效作业,然后设计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内容。第三步,改变评价方式,增强师生互动。一支红笔的评价方式不再是唯一,更多的评价方式出现,包括自我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家长联合评价、网络平台评价等。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语言也在向“趋向鼓励”改变。


(5月10日665期《今日作业》)



4. 如何避免课程“水土不服”


近年来,引进名校的教育举措在基础教育系统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主要原因在于周期短、见效快、影响大、有交代。褒贬暂且不论,既然引进了名校,如何发挥名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引进名校的课程建设问题又是重中之重。究竟是照搬名校课程体系还是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发本校课程,需要冷静思考,酌情处理。


不论名校课程建设的思想还是具体的课程门类,都具有资源共享价值。但是,引进名校不仅是简单的资源共享,它面临教育时空转移、教育条件变化、资源输出方式的差异等诸多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风水”不同了。如果照搬原有的课程架构,可能出现“水土不服”。


引进名校的课程建设可以引进课程建设思想、规律,至于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则要结合当地情况做“本土化”改造,有的则需要创造性开发本土类一体化课程。这样,课程才能“接地气”,适应当地课程供求关系,具有良好的课程品质。


(5月17日第666期《引进名校,你有什么“课程观”》)



5. “小学科”教师的舞台有多大


学习本来没有“哪个学科更重要”之说,更不提倡“主科”“副科”之分,但由于一些学校课程意识的局限,使得“小学科”教师处于教学的边缘。但依然有一群具有实践精神,在学校课程改革协同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教师。


安徽省芜湖市荆山小学科学教师陈明一干就是20多年,带领学生开展STEM课程,参加“一平米生态种植”活动,并把它开发为校本课程,目前,以“小学科”为龙头开设的校本课程已经在当地推广普及。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图书馆教师陈俊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学校阅读推广者、校本课程设计者、教学资源统筹者、社区阅读助力者等多项角色,让这个岗位正以一种全新方式散发出青春与活力,不再只是负责整理图书、借还书籍,还担负着更多的责任,承载着更多的使命。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拓展课程教师许燕以《慧心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为契机,探索课程由“整合”到“融合”,即课程由板块与拼图式个别内容整合到打破学科界限,用适合的课程带来学生的全员发展。


(8月16日第675期《“小学科”教师的新角色》)



6. 如何真正体现学生中心


一土是一所先锋派学校,培养“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全球公民是学校的办学目标。2017年新学年开学,教师带领学生和家长走进故宫,以别开生面的项目学习开启新学年的旅程,被看作是一土学校对构建一所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的不断实践。


一个“最大”规模的旅行团在游人参杂的热门景点开展学习,面对不少具体而微的问题,教师们成功地以儿童视角,凭借流程化的工作方式,不断迭代项目学习品质,把教学的创想转化为落地的课堂,用一位教师的话说,“一土是给理想生长空间的地方”。


2017年新学年开学,近100个穿着一土校服的“小土豆”与20多位教师兵分两路,踏上了从午门通往紫禁城最大的藏书阁“文渊阁”的“寻宝”学习之旅。这次游学让教师们对项目学习、跨学科融合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全新认识。


(9月20日第680期《故宫项目学习创生记》)



7. 如何使用“统编”语文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多读书,构建成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设计的3个原则是: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原则;课外为主、课内为辅原则;略读为主、略读精读相结合原则。


自读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教师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


统编语文教材给教师提供了许多好的教学思路和素材,想用好教材可以巧借各种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自编手指操、顺口溜、小儿歌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多次复现,借以强化记忆。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练习拼读音节时,要注意与具体的人、事、物进行对接,加强人文性、趣味性,帮助学生赋予抽象的字母和音节以具体生活的内容,进而更有效地学习汉字。使用统编教材,文本处理要简约、过程设计要简洁、方法选择要简练、言语实践要简要。


(10月25日第684期《“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指南》)



8.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习


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可能会变成一个辅助孩子、为孩子提供支援的角色。而孩子会从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发,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进行学习。这样的思维变化表明,教师要改变自己,引导孩子更加深入地学习。


教师开展创客教育时,应该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做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用好数字工具,最终可以做人工复杂系统的模拟。也许多年后,低端机械的操作都将被机器替代,人需要做的是制定规则。人工智能提供了许多技术手段,可以诞生许多好的作品和产品,但不是一个人可以承担的,需要一个团队合作,需要适应力、创造力和合作力,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迎接面向未来的学习。


(11月1日第685期《人工智能应用下如何学习》)



9. 用什么撬动生涯规划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实施生涯规划教育非常必要。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从2003年开始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008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课程升级为生涯规划课程,2010年又进一步完善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资源。2015年,学校将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并设计了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的一套生涯工具箱,历时两年运用于实际教学,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操作性的C-ACT生涯工具箱。C-ACT为Career-act的缩写,其中第一个C代表生涯,表示本工具箱是围绕生涯这一核心主题开发的。ACT即“行动”,表明本生涯工具箱所实施的生涯规划课程将根据体验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展生涯探索。


经过一系列整体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高一年级学生逐渐学会从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到了解外部世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系列课程,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生涯目标,并形成高中生涯规划书,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