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0868861
当前在线 7025

课程守正与课程创新

发表时间:2018-03-21阅读次数:8667

 

课程守正与课程创新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原院长、特级教师、国培专家  

                                                                                                                                                     蒋敦杰

 

       嘉定这次课程盛会,美不胜收。这次会,让我们徜徉在课程的百花园,共享课程、思考课程、研究课程,其性价比,超过了许多同类活动。这次会,规模之大、课程之多、成果之丰硕、参与之踊跃,见证了合肥会议高品质带来的高效应,表明发端于合肥、提升于嘉定的全国品质课程研讨会,正在对我国多个区域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推动。

今天在封浜高中听到和看到的多所学校民俗与在地文化课程,有品有味,科技与人文交融、智慧与美韵闪光。这些学校课程及经验,有上海二期课改独特的课程文化意义、有在地民俗文化的课程转化意义、有生活教育回归课程的意义,还有应对未来时代挑战的课程变革意义。我在想,互联网将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学校教育将延伸到任何可以实现高品质学习的地方,仍然需要以课程为载体,以新的课程学习方式来实现。学校在地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则是课程拓展的便捷起点,是课程走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的最佳便道。

当我们置身于多彩的课程百花园,如何“一日看尽长安花”,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两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两个视角是:一看课程守正,二看课程创新。

一看课程守正。课程守正,是对国家课程规定性的坚守。国家对中小学课程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是任何内容、形态的学校课程共有的内在属性。学校课程品质,首要是国家课程这些共有属性的准确体现和有效贯彻。国家的课程规定,即国家的课纲、考纲、学科课标、国编教材,以及国家与时俱进的相关文件规定,是学校课程的纲与魂,是区域和学校课程开发须臾不能离开的道。上海二期课改政策规定,则是适用于上海基础教育课程的国家课程规定。学校各种内容、形态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而是同一条道上不同的车、不同的景。课程是国家意志,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者也,是中国的中小学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小学者也。学校可以重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课程,可以依据学生差异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学习进程,但课程包含内容并不局限于内容,更不等于教材,即便是内容的增减变更,也不能离开课程规范;学校可以创设多种不同的场景活动,课程也指向活动但不等于活动,不止于活动,即便是活动创新,也要具有课程属性。学校活动不是随意可完全自定义的活动,而是具有课程属性的活动,这是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在学校课程建设上,需要防止认识上的“白马非马”,实践上的“买椟还珠”。现实中,离开国家课程规定的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现象并不鲜见,嘉定品质课程对国家课程规定的坚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为基本的经验。

二看课程创新。课程创新,应该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课程守正基础上创新的准确表述、通俗表达。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部工作与全部智慧,都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这种“化”境体现在融化、序化、内化、个性化等多个方面。

第一,融化。国家对课程的规定,要融化于学校所有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课程活动之中,成为学校课程的共有属性。反过来,国家课程之魂也只有附着在丰富多样、有差异、有选择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行为上,才能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祝局长昨天上午介绍的三个融合将课程融化具体化了,加上两天看到与感受到的学校课程,让我们见识了课程融化的嘉定经验与嘉定智慧。

第二,序化。即学校课程相对稳定的纲目门类、内外结构,动态的课程时空安排、组织形式、场景变换,与时俱进的课程整合,是构成学校秩序之本,给学校样态以鲜明标志。其中犹以课程整合难度最大却又无法避开。实践告诉我们,具体课程的加减、局部优化易,课程的系统贯通、整体优化难。课程缺乏整合、碎片化,课程创新成果就很难保持与成为课程常态。我感到,我国这方面的实践创新还在过程之中。昨天祝局介绍的嘉定品质课程“坚持一个方向”、“两种策略”、“三个融合”以及面向未来对“六大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内含课程融化、序化的多方面探索。封浜高中用“三课联动“统整合课程资源,金鹤中学”以嵌入的方式实现有逻辑的课程统整“、金鹤小学用“课程群”形式将妙手偶得的木偶课程整合进上海二期课改“基础、拓展、探究”三层次的课程框架之中,也都是闪耀着智慧与创新之光的课程整合的可贵探索。

第三,内化。意味着老师要将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成为教师认识与行为的自觉。学校的课程品质内化成老师职业生活品质,不仅是学校课程品质的关键标志,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标志;不仅是老师走向专业成熟的途径,也是老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课改初期,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这句话并不完整。其实课程与教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仅课改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而且老师荣也课程、辱也课程。试想,如果老师天天干的事情没有价值,老师劳动的价值在哪呢?

第四,个性化。学校要善于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更多参与、更多场景的课程。学校课程多样化的追求,都要回归儿童,服务儿童,引领成长,创造出无限制可选择的教育,这是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审视学校课程,其融化与序化水平,学校课程的文本与图谱设计开宗明义能看出来,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和课程案例能更具体看出来;其内化水平,从教师面向学生设计学习、指导学习、评价学习、推动学习的系列行为中看出来;课程的个性化,可以从资源的整合、课程的丰富,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喜爱,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状态与学习习惯看出来。

总之,对于课程,学术界有许多概括和抽象。到了学校,课程则要物化在具体的文本上、人化在具体的师生身上、生活化在学校每天的多边活动和学习生活之中。离开了文本化、人格化和生活化,课程就成了魂不附体的东西,失去生命活力而毫无现实意义。两天来我们在嘉定看到这些化境的美好和旺盛生命力。由此,我认为,这次品质课程研讨会主题:“让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是有众多类型的示范和典型经验支撑的,是名符其实、令人信服的。虽然让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任重道远,还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但嘉定会议让我们高兴地看到,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集结号也已吹响,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将渐入佳境。因此,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对第三次品质课程研讨会,寄予更美好的期待。

最后,我代表第三会场与会代表,对封浜高中为我们提供的有效率有感染力的共享交流环境,三位校长为我们奉献出品质课程建设宝贵经验,八所参展学校为我们创设的嘉定中小学品质课程生动场景,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