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8786
在线人数: 2176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发表时间:2002-11-17阅读次数:4482

  本次课程标准解读培训的目的
  虽然暑期我们已经参加了青岛市教研室组织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培训,但因为当时好多学校没有定下人事,许多老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因此,在青岛市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老师平日教学的实际需求,在此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培训,希望能给老师们以启迪。

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加课标p1、1)

课程目标


一、 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 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 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 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性的横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基本理念

一、回归生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
(加培训手册p11、1)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教育。
(加培训手册p11、2)
“回归生活”是我们课程所追寻的理念,什么是“回归生活”?它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
(加培训手册p12、3)
教材内容都是从生活出发的,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
(二)课程是为了生活的
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什么?它是什么课?它承担什么样的教学任
务?概括起来就是——它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加培训手册p13、4)
具体分析“过 有道德的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的意义
儿童所要学习的是“社会”生活,广义的说人类的生活都是具有社会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可以囊括人生活的一切方面这里所表述的是较为狭义的范围,它所指的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儿童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劳动、社会环境中生活。
图示:

2、“过”的意义
“过”的涵义不仅是适应,而是包括超越;不仅是生存,好包括发展、创造。用杜威的话说:“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
3、“有道德的”意义
儿童所要学习的不是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而是“有道德”的,是以道德为其价值导向的。
(加培训手册p15、5)
(三)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样的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学
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加培训手册p15、6)

二、儿童的生活经验:课程的基础


(一) 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加培训手册p16、7)
(二) 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
(加培训手册p17、8)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在这种生活中获得了一
定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快乐和喜悦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感性生活中得到快乐和喜悦
(加培训手册p18、9)
2、 从主动作业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加培训手册p18、10)
3、 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
得到他人(比如老师和同学等)的肯定和赞许
4、 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个体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洽、沟通的快乐并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
(加培训手册p18、11)

三、 综合课:本门课程的类型


(加培训手册p19、12)
课程的综合化有以下几个根据:
第一、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加培训手册p20、13)
课程综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习真正面对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综合最大的根据和要旨就是要把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课程与学生发展的联系
(加培训手册p20、14)
第三、知识本身的综合性
(加培训手册p20、15)

关于新课程中的教材


一、教材是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


1、新教材始终把儿童当做主角。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师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
(加教参p1、1)
2、体现新教材的功能观,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加教参p1、2)

二、新教材以“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体现教材综合性


(加培训手册p74、1)

三、体现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和积极引导的有机结合(加培训手册p75、2)

四、《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框架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我在成长。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生活的特点,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 我和我的同学
2、 我要安全的成长
3、 我的成长与家庭
4、 我的邻里生活
5、 我的成长与学校
6、 我的成长与他人
7、 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比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在成长?自我认识
?生活态度(克服困难、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反对迷信)
?诚实守信、尊重人
?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
我与家庭?家庭亲情、养育之恩
?合理消费与家庭责任感(料理自己的生活、分担家务)
?平等的家庭关系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邻里和睦
我与学校
?平面图、线路图
?了解学校
?同学之间
?时间观念与学习习惯
?集体生活(包括规则与民主、平等意识)
我的家乡(社区)?通过地图了解家乡
?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特点(商业、交通、环境保护)
?家乡人(优秀与普通劳动者)
?公共设施、公益活动与公共生活
?民风与民俗
我是中国人?地理、自然知识
?历史知识
?新中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
?民族与地区差异
?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和传媒发展
?自然灾害
走近世界?世界地理基本常识
?文明遗产与文化差异
?世界经济联系
?科技发展
?全球问题
?和平、战争
?国际组织


200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