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17699
在线人数: 5102

一年级数学第四、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03-10-14阅读次数:4030
  

各位一年级数学老师:

    大家好!本次数学研讨活动在网上进行,希望老师们能积极参与,并按要求认真、按时反馈。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一) 总结上交一、二单元教材验证表情况
    全区大多数学校都能结合实际教学,按时、认真地完成这项工作。其中大学路小学、太平路小学、德县路小学、宁夏路小学、区实验、北京路小学的教师所填表格,内容详实、具体,少空话、套话,质量较高。
    希望各校在今后填表时,尽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实事求是、认真、用心、按时填好表格。
(二) 对使用青岛版教材中遇到的问题的研讨
1、 关于单位名称的教学
    不知教师们注意到没有,整册教材的教学中,单位名称都是事先
写好的,从未让学生自己去填写单位名称。如在教学27页例题时,只要让学生明白,一共有8只小猴,8后面写(只)即可,不必向学生强调这是单位名称。本册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是向学生进行渗透单位名称方面的知识,不要求学生要会写单位名称,在口答时加以要求即可。
2、 关于问题口袋的使用
    对问题口袋如何使用,不少老师们都存在困惑,现将新世纪学校魏玲老师在教学中的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关于问题口袋的使用
    开学初我班便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口袋贴在了黑板旁边,上课时,如果学生提出超过本课学习内容的问题,我便引导孩子把这些问题放进去。平日,如果在生活中学生发现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记在问题口袋里,如果字不会写可以用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同时在问题的后面注上提出人的名字。之后,孩子可以随时讨论、解答别人的问题,把答案写在问题的后面,并注上解答问题人的名字。每周我都会总结本周问题口袋的情况,找出提问最多的同学、提问最有价值的同学、回答问题最多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精彩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奖励。
    以上是我们在使用问题口袋时的一些做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本次老师们网上参与研讨内容:
    你在教学中是如何使用问题口袋的?
    请各校于10月31日之前与第三单元反馈表一起交中心数学组。或发邮件至我的邮箱:
    zhangyp12@tom.com
(三)进行第四、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第四、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市南区教育中心   张云萍
四  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关物体的形状。
3、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数学思考目标:
1、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对几何体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解决问题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2、通过拼搭等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1、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二、单元的知识构成
1、知识基础及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知识构成。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三、教材分析 (重点部分)   
1、 情境图的解读。
(1) 情境图中的主要信息。
图中的主要信息就是四个小朋友做拼搭游戏时所用的各种形状的物体。
(2)情境图中的问题。
    显性问题是图中一个小朋友提出的“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直接的隐性问题有三个:通过观察画面我们的同学很容易提出:其他的三个小朋友各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提出另外一些隐性的问题,如:“这几种形状的物体还能拼成什么?”
(3)情境图的使用。
    分四步走:第一自我读图。即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看懂图意,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事,都有哪些数学信息。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第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第四引导学生把这些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进入对本单元新知的学习。
注:也可以不用此情境图,直接让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情境中提出问题。
2、 例题的解读
    本单元设置了四个例题,一个红点,三个绿点。四个例题解决的都是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抽象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
3、例题的教学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切实落实好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可让学生先在课前多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模型,可以准备照片中提供的实物,也可以用其它的常见物品。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学生操作,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鼓励小组合作完成。在拼搭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创造。
    “你说我讲”中,红点标示的问题解决的是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抽象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教学时,在拼搭活动之后,引导学生提出: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然后根据形状进行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表达可能不会很到位,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交流和加深。如果有的学生分成了两类或三类,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在鼓励的情况下细分成四类。此时,教师可分别展示四种几何形体的模型,介绍它们的名称。,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微观察几何模型,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别注意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
4、练习习题的教学:
    “自主练习”第1题是连线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说说想法。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例子。举例时,只要形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刚开始学习要求不要太高。
第3题是摸球游戏。设计意图是通过游戏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习时,教师要先做好游戏准备,故弄神秘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每组学生要多玩几次,玩出兴趣,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
    第4题是找规律的题目。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规律,再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第5题是分类练习。意图是对前面所学分类知识进行巩固。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6题是通过摆方块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巩固所学知识。具体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先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它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
    “我学会了吗?”栏目内容是通过学生独立地分类数出各种形体,填写简单统计表,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为评价提供依据。练习时,强调认真,强调独立完成。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5、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a) 教学的总体策略。
六步走:实际操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理性升华——独立探究解决绿点及其他隐性问题——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b)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利用手中的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2课时
五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11~20),并能正确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个位和十位,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3、知道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5、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和相应的减法。
6、结合现实素材会初步估计物体个数。
(二)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2、在经历20以内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估计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计意识。
(三)解决问题目标:
1、能用11--20各数描述周围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并解决可以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初步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单元的知识构成
1、 知识基础及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数的扩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非常重要。
2、 知识构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1)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2)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3)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二、素材的选取
    老师们现在看到的素材都是经过几个反复才敲定的,开始的素材并非都这么好,以本单元为例:
1、 最初的素材是什么?
    如果说探究是青岛版教材的灵魂的话,那么素材就可视为教材的生命。本单元最初的素材是“我们入队了”,当时设想,教学这一单元时恰好是一年级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的时候,教材呈现的是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的场面。
2、 为什么选取“海鸥回来了”?
    数学素材的选取不是为情境而情境,而是着眼于素材之后蕴含的数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本素材采摘于青岛市每年都举行的“呼唤海鸥”活动,教材将这一真实的活动编进课本,生活中有原型,课本中有新意,以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呈现。一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唤起人们的爱鸟意识;另一方面透过题目,预示着我们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曾经离去的海鸥又回来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再者挖掘“海”的素材,使青岛版教材充满着十足的海味。
三、教材分析 (重点部分)   
1、 情境图的解读。
    请老师们打开课本第62页,本单元设置一个信息窗,以小朋友在沙滩上喂食海鸥的形式呈现。阳光、沙滩、礁石、大海、帆船、蓝天构成一幅美的画卷,海鸥、儿童及“我多想天天和海鸥在一起啊”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2、 情境图中的主要信息。
    图中的主要信息有两种:一是有四组海鸥:第一组沙滩上的11只海鸥;第二组礁石上原有及飞走的海鸥;第三组水中的海鸥;第四组远处天空中正在飞来的海鸥。二是两组小朋友:正在给海鸥喂食的一群小朋友和远处正在跑来的三个小朋友。
3、 情境图中的问题。
    显性问题是图中一个同学提出的“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直接的隐性问题两个:一是通过观察画面我们的同学很容易提出:现在有多少小朋友?二是透过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的信息提示,我们的学生应该不难提出“岩石上现在有多少海鸥”。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提出另外一些隐性的问题,如:又飞来多少只海鸥等。
4、 情境图的使用。
    分四步走:第一自我读图。即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看懂图意,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事,都有哪些数学信息。第二教师简要介绍一下素材的背景及立意。第三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第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从而进入对本单元新知的学习。
二、 例题的解读。
    本单元设置了四个例题,三个红点,一个绿点。四个例题功能各异,共同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1、第一个例题,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课本63页的第一个红点,解决的是11-20各数的认识。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例题,也是图中的显性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做了处理。第一个层次:用不同的策略数数;第二个层次:借助方木块图认识计数单位“十”及数的组成;第三个层次:由方木块图转化成计数器,认识数位及数的读写。
    2、第二个例题,天空中一共飞着多少只海鸥?这是第一个例题的拓展和应用,所以是绿点,教材处理得非常简单.
    3、第三个例题,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这是由我们的同学提出的隐性问题,解决十几加几(不进位)。教材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算法的多样化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4、第四个例题,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这也是由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发出的隐性问题,解决十几减几(不退位)。与第二个红点相对应,同样为新授,但教材作了简化处理,因为这里或多或少具有迁移的成份。
    5、关于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教材采用小博士告知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对于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是不可能探究出来的,必须采取告知的方式,这一点体现了我们教材编写的灵活性。
    6、关于例题的使用。第一,教材是这四个问题,实际教学中未必是这几个问题,可以用别的问题取代他们,但功能应该是一样的。第二,未必桉书上的模式走,应更多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的总体策略。
    六步走:看图分析图弄清图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选定的问题——教师讲解理性升华——再度学习课本深化理解——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2、 做到两个分离。
    一是情境图与例题分离,即看情境图时不看探究部分;二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与课本分离,即选定问题后学生自主探究,不看书中例题的设计思路。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挥,避免受到干扰和制约,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除外。这里要说明的是:分离不是不让学生看课本,只是将看课本的时间后移。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4课时
六  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知道前后、上下、左右方位的意义和相对性。
2、在现实情境中,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
3、借助具体实物观察,学会从前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二)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体验方位,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判断不同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三)解决问题目标:
1、在他人的帮助下,能按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和位置有关的信息产生兴趣。
2、养成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体验。
三、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是以前几何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新课标所强化的“空间与图形”学习内容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 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2、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
五、情境图的解读。
本单元设置两个情境图,共同完成图形与位置方面的教学任务。
1、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猜一猜
    课本68页,这是第一个信息窗,老师们知道,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本情境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借助学生熟悉的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为画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情境图中的信息及问题。整个情境图分为左右两幅,左图指左眼引起“那边是左”问题的讨论;右图指右耳引起“那边是右”问题的讨论。
    情境图的立意。立意有两个:一是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引导教师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二是由活动引向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由情境而引发讨论。
    信息窗2——小小摄影家
    照片对学生来说最熟悉不过,从百天照,周岁照到每年的生日照,
艺术照,风景照等。从不同的角度可拍摄出不同效果的照片,与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本情境图的整体创意,这看似简单的教材,其实凝聚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情境图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
    情境图中的信息。同信息窗1一样,该图也分左右两幅,第一幅图中小男孩举的是两张拍摄的小汽车照片,左面的一张是从小汽车的上面拍到的,右面的一张是从小汽车的侧面拍摄的。第2幅图中的小男孩举的是两张小兔照片,左面的一张是从侧面拍的,右面的一张是从后面拍的。
2、情境图中的问题。
    图中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就是让大家辨认所拍摄的照片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但问题的启动方式与以前不同,问题由出示照片的同学本人提出。
3、例题的解读。
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例题,两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1)例题1,那边是左?那边是右呢?
    判断左右方位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此,经验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写字、走路是孩子每天都做,再熟悉不过的了。教材就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的情境图和例题与别的内容不一样,是一个来回趟。即由图引出左右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经验知道左与右——再回到图中做游戏体验左右——最后再通过列举其他事例深化对左右的认识。
教学的策略: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举举左手、举举右手,了解学生对左右方位的已有经验,以此为基础布置游戏。开展游戏时,可先向学生说明和演示游戏的规则,然后组织二人结伴做游戏。注意要给学生留出较充分的做游戏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待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体验后,启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例题2,我是从哪个位置拍的?
解决的是如何辨认从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教学时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1)由图切入产生疑问。观察后发问:照片上拍摄的是什么?是同一辆小汽车吗?同一辆小汽车为什么会拍出不同的照片呢?由此引出教材中“我是从哪个位置拍的?”等问题,进入对新知的探索。
(2)充分利用经验进行学习。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见过或做过小汽车,对汽车的各个面都很熟悉,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平日生活经验说一说两张照片分别是从小汽车的哪个位置拍到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要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会。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时,教师可告知较为规范的表达方法;当学生感到困难时,可出示玩具模型帮助学生观察、验证。
3、例题3,即课本中的绿点问题,解决的是如何辨认从侧面和后面观察物体形状。教学方式类同例2 ,这里不再重复。
四、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
    因为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商店……多种场合都接触过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这些事情,只是没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课本知识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
的素材外,还可以设计多种情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本课的内容。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有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习的空间,便于学生联想和交流。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单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用亲身体验唤起对经验的联想,从而学会本课有关内容。
3、 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
    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模型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另外,此类知识很难通过几节课,几个例子,一下子学会,只有通过不断地辨认,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变为得心应手的知识。为此,教师除重视课堂中的体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学生能经常用简单的方位知识和辨认物体形状的知识解释和描述一些周围的事物,在应用中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