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二年级数学老师:
大家好!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要在网上进行,请大家积极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进行第八、九单元教材分析。
老师们可以结合着教参来看这两个单元的教材分析。有些重要之处,老师们可以结合着例题在书上注释一下,希望能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迪。
2、推荐大家学习一篇文章:“理想的课堂”。
在到学校调研、在与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位老师都谈到:非常迫切地想学习些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想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但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找这样的文章来读,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本次网上研讨中,我推荐大家来学习这篇“理想的课堂”,请老师们抽出宝贵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从中学习一些新的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着“理想的课堂”而努力,有好的教学一得随时记录、及时反思,争取有所收获!
注:上次研讨时请各校老师每人设计一份情境串教案,请老师们尽量能在下次研讨时上交!(12月上旬)
新课程标准下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
由《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引起广大教师的热烈反响。下面是该书的主编谈到的几个问题:
你们心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或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体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如何为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创生做好理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题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
二年级数学第八、九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八 时、分、秒
一、单元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教学分为三段:首先是认识时、分,其次是会看几时几 ,最后是认识秒。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学生通过经历1时、1分、1秒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二)数学思考目标:
1、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2、在观察钟面和拨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的敏捷性
(三)解决问题目标:
1、能将本单元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能初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
2、学会与同学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三、教材编排特点:
内容方面,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活与钟表建立联系,体会认识钟表的现实意义;通过钟表面上的饿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时针转得慢与分针转得快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认识几时几分(会看、会读、会写),使来源于生活的是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通过比分更小的单位来计算时间,认识1秒的短暂和时间的珍贵。
思维方面,教材试图以钟面的变化(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抽象),进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应用)。
四、教学分析与建议:
1、 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教学中要注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化的素材为例题和练习,安排知识教学的进程。例如,用学生上学时先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间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钟表的作用,学习认钟表;联系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来巩固时、分的有关知识;以跑步、呼吸、跳神、脉搏跳动等学生生活中最容易的感受到的现象来体会时间短暂。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2、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中获取知识。
教材安排的几个例题都只有一、两句最基础的解释,没有过多的讲解。不少知识,教材都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去获取。例如,1时=60分、1分=60秒的教学,教材安排学生在动手拨钟的活动中去发现的。再如,认识几时几分是重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是难点,教材一改传统的编写思路,将它们单列一课时,例题也只有寥寥数语作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要靠学生对钟面时刻的观察、对比和给钟面画分针等活动来完成。教师只在其中做一点适当的引导或提示,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探索空间。
3、 注重时间观念的建立。
尽管时钟是生活的必需品和常见物,但由于时间概念具有相当的抽象性,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具有特殊性,所以建立时间观念并不容易。为了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教学中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让学生说说1小时能做哪些事、测1分钟的脉搏、做1分钟的眼睛保健操、跳1分钟的 绳、看着秒针的走动拍手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的长短,在积累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分、秒的概念。
五、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认识时、分。(要求:谈对钟面的了解、感知1小时和1分钟的长短、自己探索发现1时=60分。)
2、加强指导,经历感受,突破认识几时几分的难点。(指导:观察、读写。突破:表达、分层、由易到难、变式练习。)
3、通过具体事例,明白“秒”的短暂。(事例:百米赛跑。感受:1分和1秒的时间。明白:1分=60秒。)
六、课时安排:(共3课时)
认识时、分 1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 1课时
认识秒 1课时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九 乘和除(二)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9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具体内容包括:9的乘法口诀及应用整理乘法口诀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实践活动“算24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这些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发现9的乘法口诀里的一些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求商。
3、学会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计算,并初步掌握乘除同级运算的顺序。
4、 进一步体会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数学思考目标: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整理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解决问题目标:
通过讨论、交流,体会问题解决方法和问题结果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自己主动探索、交流,发现乘法口诀里的一些规律,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感受数学内在的一种结构的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乘法口诀的编制和应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会了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基础,同时乘法口诀又要有一个熟练的过程。从这两方面考虑,教材改变了以往的编排结构,以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和应用中逐渐熟练乘法口诀。
由于7、8乘法口诀句数较多,有的又容易混淆,学生不易记忆和掌握,因此把乘法和除法分开安排,穿插进行,可以提供学生较多的应用机会,通过应用逐步巩固和掌握相应的乘法口诀。到9的乘除法计算,一方面,口诀的规律比较特殊,另一方面,学生对一句口诀一般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比较熟悉,可以直接应用口诀进行相应的计算。因此,9的乘除计算同时出现让学生去完成。
9的乘法口诀和求商的编排更具有开放性。学生经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和计算,应用口诀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基本掌握了用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9的乘法口诀商不再安排例题教学。9的乘法口诀求商安排在“试一试”里,和乘法计算一起同进出现,让学生自己根据口诀进行计算并掌握。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受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理乘法口诀表。在学完乘法口诀以后,教材让学生自己来整理出乘法口诀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乘法口诀的完整结构,以便记忆乘法口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表里口诀的排列规律,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整理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 让学生自己编制乘法口诀。
对于9的乘法口诀,由于几个9是多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想,口诀的记忆方法也有多种,所以例题用了一幅每行10格、一共9行的图,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是几个9比几十少几,帮助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自己去编制口诀,并在同伴中进行交流。为了帮助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采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口诀,教材提出“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进行探索、交流,发现9的乘法口诀里的一些规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魅力,并选择记忆方法。
3. 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所以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应该包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对数学乃至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观,使一般能力得到发展。教材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在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安排了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或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索解决新问题。
数学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前面所说的学生自己编制口诀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再如,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从9的乘法口诀和它的排列中其中的许多特点、规律和有趣的现象等等。
(2)在练习里安排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更不要重复操练。自主探索必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为此,教材一方面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或者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例如第59页的第1题,在练习中通过比较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再如,练习九的第5题,学生可以在计算中发现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感受数学内在的一种结构的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设计了不少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体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结果的多样性。如第77页第3题,比比“谁说的算式多”第6题在叶片上填数等,还有多处让学生思考“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都具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挑战性,给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空间。
(3)在总结知识时探索规律、特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往往需要整理、归纳所学内容,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教材注意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一些内在的规律或特点。例如,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并观察乘法口雇表,说说发殃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怎样才能很快地雇所有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索,发现口诀表的结构和排列的特点,然后采用适合自己思维方式或习惯的策略的方法记忆。
(4)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探索。
本单元教材还安排了实践活动“算24点让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注意有层次地安排让学生解决“算24点”的问题,由3张牌算24点发展到用4张牌算24点,在上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数来探求恰当算法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7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2课时
乘法口诀表 1课时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1课时
练习九 2课时
算24点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