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多变的海浪
蔚蓝的大海,有时微波涟漪,而有时却惊涛拍岸,雪白的浪花时常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各种的猜测,究竟海浪的多变是因为什么,俗语中“无风三尺浪”与“无风不起浪”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些的现象,学生不仅会心有疑惑千千问。带着这些疑惑,进入我们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来解答,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
一、框图说明:
情境内容:学生在海边看着惊涛拍岸产生疑问。
设计目的:通过生活情景中,学生们所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
这部分教材呈现由学生讨论研究提出猜测,并设计实验的进行研究。给出实验方案的框架,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对自然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在实验工具的准备上,又倡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整个实验过程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其内在规律性,使学生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这部分教材提供了海浪不同成因的资料卡,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对海啸的形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
活动提示:想一想,海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一找,海浪与我们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的关系,让学生形成对海浪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
活动提示:我们该怎样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分析海浪对人类生活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结合生活经验找出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搜集信息的途径,以减少现实生活中海浪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
活动提示:让我们了解一下渔民伯伯是怎样凭经验预测天气的。
设计目的:通过研究及分析交流后,以一个调查活动,拓宽学生研究的范围,引发学生对海浪有关信息的关注。 |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海浪的成因及类型;
2. 能够设计和操作简单的对比实验;
3. 初步感知海浪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发现风是导致海浪形成的重要因素;
2. 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 在尊重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基础上,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活动建议: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在海边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引领孩子通过“观察身边现象、产生疑问、进行多渠道探究、展开合作交流、自主参与实践”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引发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设计、实验过程等过程进行证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研究的能力。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教材展现了浩瀚大海惊涛拍岸的场景,岸边的孩子们正在猜测海浪形成的原因。作为整节课的引入部分,教材以满页的形式呈现,旨在将学生带入大海的情境,使其感受浪的气息,对问题探究产生兴趣。
学生对海浪形成原因的猜测并不会只局限在风这一单一方面,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多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测,在相互的交流中,将错误的猜测排除掉,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教学活动得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们根据研究兴趣及主题自由组合,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海浪的形成
有了猜测就要展开验证了,究竟“海浪的形成与风有什么关系”是这部分活动探究的主要载体。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很明显地分成了三个板块。
一是,几个学生的讨论图和一张精美的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浪”与“风”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完善实验设计,表格中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并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二是,海浪的成因并非只源于风,“除了风,海浪的形成还与什么有关呢?”的提示语,启发学生继续猜测与研究。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仿照“风与浪”的整个研究过程开展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动,教学材料的准备应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三是,教材中的资料卡,为研究活动进行了补充,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动手之前的动脑指导,让学生充分考虑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开展有序、有效的实验,完成对猜测的验证。另外,作为简单而典型的对比实验,在从无风到强风的观察过程中,引导孩子认识到变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细致地描述三种状态下所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部分:海浪与生活
这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想一想,海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教材通过对海浪与生活、生产关系的情境呈现,拉近了海浪与人的关系,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语言提示,引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与相互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海浪不仅能为人类所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危害。教学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将意见汇总,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活动二, “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这也是上一活动的递进与延伸。在发现海浪对生活的不利影响时,学生必然会想到避免危害的解决办法。教学时,可借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展开研究活动,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课堂教学时,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提示方向,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进行其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让我们了解一下渔民伯伯是怎样凭经验预测天气的”作为本课探究活动的拓展延伸。渔民们在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看天气进行预测,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通过学习使之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某一课时的一点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建议本课教学活动时间为2课时。
四、评价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学生能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经历各种活动:
⑴ 确定好主题,设计研究方案,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探究活动;
⑵ 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活动。
2. 学生能在课内维持较长的研究浪的成因的兴趣,并能交流自己的研究发现。
3. 能运用各种形式将不同渠道搜集的有关信息整理出来,相互交流充实知识储备。
在评价形式上,可根据活动内容及方式进行灵活处理。如在学生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环节可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地针对学生表现给予描述性评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