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0872024
在线人数: 4435

莘县路小学古诗词诵读活动小结

发表时间:2005-06-28阅读次数:3653

倡导背诵古诗文 丰富儿童的语言

——莘县路小学古诗词诵读阶段小结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我校积极响应教育中心的号召,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们认为惟有引导学生巧背,并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               按照计划背。

   根据中心下发的各年级必背的古诗篇目,学校号召各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诵读计划,利用黑板报开辟“古诗”栏目,随时让学生诵读。同时,每天的早读时间拿出十分钟,进行古诗诵读。

2.  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3.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学生在背诵汇报时,有不少诗采用了据意背的形式。像“美丽芬芳、前程似锦”一章,他们背起“花”的诗:有《题菊花》《海棠》《卜算子·咏梅》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一章,他们背起“言志”的诗:《石灰咏》《无题》等;“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一章,他们背起“写景”的诗篇:《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居》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一章,他们背起了“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同学努力,插翅飞翔”一章,他们背起了《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汇报时,就采用了据时背的形式。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二、注重结合,增进朦胧理解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个厚实的起点,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我们认为,小学生在实现“量”的积累的同时,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难能可贵,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这种朦胧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那么,如何从理性上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潜往复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以增进朦胧理解?在本学期诵读的实践中,我们注重搞好如下几个结合:

1.背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自查自悟是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自查自悟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校内查,亦可以在校外查,可以询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自主学习报告会”、“自查自悟一得交流会”、“自查自悟方法评比会”、“自查自悟资料展示会”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进阅览室、跑书店、听讲座,通过自查自悟获得了不少知识。朦胧式的理解有时还足以使他们在阐述意见时,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2.背诵与赏析相结合

(1)         组织学生多欣赏。

我们经常利用中午、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尤其利用学校广播室,每周四1:40-1:50《我与古诗词有个约会》这个栏目,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有教导主任带头,学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参与,向全校同学推荐一首好诗。这个栏目的风格是: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我与古诗词有个约会》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文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内心视象,感受到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朦胧理解。

2)引导学生多评析。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诗文评析课,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朦胧理解。以《鸟鸣涧》一诗为例,我们在引导学生评析时,除了让学生从“桂花落”“月出”“时鸣”等一些词语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有光的幽暗,有声的静寂”这一静谧的意境,还引导学生发散开来,从王维的《山居秋瞑》《鹿柴》两首诗中进行发现。通过点拨引导,许多学生发现这两首诗也都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发现同是写山的词语,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鸟鸣涧》中的“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这样一来,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理解大量的诗文奠定了基础。

3.背诵与运用相结合

 (1)在生活中运用。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激励法和引导法,如经常会问学生:“今天你用了哪些诗句?在什么情形下用的?”并定期召开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以表扬。孩子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溜出句古诗,而且用得都很得体。这种习惯在学校也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主题班会上,学生们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异议。古诗文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诗文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2)在习作中运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的形式也很多,可以在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句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等。我们引导学生据诗作文,即以诗文的意境为基础,诱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为古诗文扩补情境,扩补感受,续编故事等。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习作中用诗时,会给诗句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能从诗句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例如,当学生在习作中用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表达自己苦苦追寻,却在无意间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心情时,实则是对自己朦胧之中感悟到的原诗词意境的一种创新和超越。

朦胧理解提高了学生内化、运用、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自查自悟、赏析和运用的训练,学生不仅对古诗文的内容有所感悟,而且对诗文的写作手法、炼字特点、谋篇技巧产生了较深的感受。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感受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凌乱变为条理,由感性变为理性。

三、发挥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背诵。

为了使古诗词背诵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各年级的古诗诵读达级卡,学生每背过五首为一级,一学期规定至少要达到五级。学生自行申报,然后达级。先由学生互相检查,教师负责验收,记录。对于达级的情况,教师及时反馈,表扬好的同学。此外,达级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有五首失误的降一级。在学校范围内,举行古诗诵读汇报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所背诵的古诗,形势不限,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班级举行完之后,各班在参加学校古诗诵读汇报演出。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给于奖励“背诗大王”背诗称号 。

本学期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今后还要加大背诗力度,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