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1日至10月25日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苏州市教育局承办和星海学校协办的全国艺术课程教学与教材研讨会于在苏州市举办。我有幸参加了本次会议,收获颇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探讨如何在艺术综合课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会议通过专家讲座、教师开设公开课、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实验区艺术综合课程改革的成果,总结、交流和研究实验中的经验及问题。
开幕式由全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杰主持,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皇甫志新和园区教育局副局长韩小瑛分别致辞,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副所长作重要讲话。
全国艺术教育专家、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修海林教授,做了《艺术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的报告。
在报告中,修海林教授主要谈了以下内容:
一、 艺术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的内涵和概念的界定,是随着艺术课程的研制、创编、实践而不断丰富,并形成自身较为严谨的逻辑体系的。
1、 艺术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能力四整体的、综合的、是被实践证明的,无法用技术尺度来衡量的。艺术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的艺术能力。
“人文主题”四艺术课程实践中人文素养的呈现方式,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与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关紧密相连。
实现艺术化的生活,是基础教育余数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其人文性的充分体现。
2、四种基本能力的“共生相成”
人的四种基本艺术能力本来就是属于同一个心理系统,包括感知和体验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反思和评价能力在内的实践性艺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心理系统内部的多种沟通和关联。
3、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科学习领域的“统合”
艺术课程使这些分科的领域的艺术学习内容,有机地统一在新课程机构中,成为一种新”的“统合课程”。
4、总目标下的四个目标领域
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智能
5、创造美和鉴赏美(立美和审美)
创造美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鉴赏美是认识美的所在的意识活动。
全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艺术》教材主编杨立梅教授分别为与会代表作了题为《艺术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自然贯穿,艺术能力扎实落实》的专题报告。
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艺术课程中有些活动只有内容没有过程;
2、活动老师没有进一步深入:泛泛而谈的提问,没有从艺术本质来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3、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过程过于细化,没有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4、要追问:应该明确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相关艺术能力的培养也应有所提高和变化;
5、艺术课人文主义的培养,应该从艺术角度出发,具有正确的角度和立场;
6、艺术课不是思品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艺术能力的培养。一、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
苏州之行虽结束了,但是对这次学习内容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我想,艺术课堂教学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本体,从人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成为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有文明感、历史感的现代人,是现代艺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比之艺术学科的专业能力,理解和体悟美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艺术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关注艺术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中美的事物,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
一个有审美素养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往往能更多地体验到微妙的生活韵味,对生活会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凡能有此之万一,就是艺术教育之最大成功,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自然是课堂教学,突显艺术学科的人文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艺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艺术语言体现出来,黑格尔将艺术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艺术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进行发散,自然地与语言、道德、伦理、技术等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等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挖掘提炼,并以艺术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这种带有生命意义的艺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绷紧的心弦得以放松和舒缓,更能让学生心灵趋于充实和完美。
优秀的教师往往更善于运用各种丰富的课堂语言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宽广的领域,给人以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花鸟意境中走进关注生命的世界,从山水田园里迈入人类生存的环境,从现代艺术形式中进入科技艺术的范畴等,将艺术课堂进一步拓展,打破艺术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的界限,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一些共性的东西,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各有所得,如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其它学科的内容:给文学作品插图,为课堂剧设计进行舞美设计、为各学科活动设计标志、招贴、布置现场,为班级设计网页等。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间的转换常常会带来出人意料的发现,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习内容,发展转换、类比、抽象、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但作为艺术学科而言,我们必须让学生保持对艺术本身的兴趣,始终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落脚点,而不能让艺术学科这个落脚点淹没在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的、文学的甚至高考知识的洪流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人文的因素并不是艺术本身,但有了它们,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到艺术文化和人类其它文化一样伟大。
艺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创造出来的,点、线、面,形、色、质记录着人类发展的悠远历程,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当艺术课堂中人文情怀得以张扬的时候,艺术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更好地突显出来,丝丝缕缕,融化到学生心灵中,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的血脉里。
我想,在现在和未来的艺术课堂教学中,人文因素对学生心灵的滋润将会潜移默化的进行,正如水墨画中的“积墨”一般,终将积淀出一个层次丰富、水墨淋漓的审美世界,一个情趣高雅,五彩缤纷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