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5997
在线人数: 19116

源于实践  服务基层  把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发表时间:2006-05-17阅读次数:3517

源于实践  服务基层 

把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青 岛 市 教 育 局 

青岛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近年来坚持贴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战线,主动为基层教改实践服务的工作方针,为让更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来,初步摸索出一条以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为中心,以重心下移、广泛推进、服务基层、辐射全局为指导,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重点课题研究为引领,以点带面,纵横延伸,形成多级课题覆盖的群众性教育科研网络

“十五”期间,我市承担了“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和“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教育对策的研究”等两项国家级课题,“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的研究”等70项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我市还立项了344项青岛市级科研课题。借助课题研究的东风,我们从纵横两方面拓展研究思路。

一方面是纵向推进。我市“十五”期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工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比“九五”期间都有了较大发展。课题立项由“九五”的192项,增加到“十五”的344项(其中重大课题30项、重点课题97项、规划课题217项)。在市级课题的带动下,各区(市)的课题立项工作也有了很大起色。市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做到了校校有课题。平度市除了承担4项省级课题和21项青岛市级课题外,还确定了129项平度市级课题。一些学校除了承担市级以上课题,还在校内开展了人人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活动。青岛育才中学“十五”期间结合新课改立项了23项校级课题,经过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几年的研究探索,开发出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及陶艺、心理辅导活动课等科研成果,到2004年7月已有19项课题进行了结题和鉴定,并结合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又开展了新一轮课题指南发布和课题申报工作,全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另一方面是横向发展。随着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双语教育在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优势,不仅在青岛市、山东省产生了影响,甚至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青岛市有11所小学、6所初中的上百个教学班参加了课题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将研究内容扩展到双语师资培养、中小学双语教学衔接、双语教材开发、双语教育环境建设以及双语课程体系和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调动了实验学校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的积极性,使我市的双语教学走向了全国。目前全国十几个省份的90多所学校要求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2004年7月省内外30所学校被正式确定为本课题的首批实验学校,从而扩大了课题研究在全国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二、改进教育科研范式,启动教育科研行动研究,积极培植基层教育科研成果

一是组织了教育科研访谈活动,改进教育科研范式。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现和培植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因此,了解和掌握基层学校的科研动态和科研需求,就成为有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为了改变以往惯用的让基层写总结、报材料的办法,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2004年上半年,由市教科所有关领导和科研人员组成的访谈组,用了17个周,分别对全市12个区(市)和5所局属学校进行了一次教育科研深度调查,与近80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采集了一批鲜活的教育科研案例。这些自然、真实、鲜活的个人故事是以“我”的手法叙述“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反映的都是教师们自己的、真实的所思所想。这种由教育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的真诚对话,和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现场会诊,由近及远,由点到面,有点评、有问答、有揭示、有启迪,最终形成了来自实践能反映教育工作者心路历程的教育科研成果,一部25万字的题为《教育科研访谈面对面》的书籍在第20个教师节前夕与读者见面了。实施行动研究这一范式,增强了广大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的信心,为解决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矛盾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培植出的科研成果既有真实感人的震撼力,又有鲜活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喜爱。

二是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以典型引路,尝试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北京等地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理论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经验刊出后,我们意识到,教师发展学校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有利于教育科研理论的普及,因此我们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青岛市中小学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路。这一创意首先引起市南区的响应,2004年6月由市教科所牵头,联络青岛师范学校,在两年前就开展了以“学—培—研一体化”校本培训的青岛北京路小学建立了第一个教师发展学校。北京路小学教师发展学校的诞生,对广大中小学校来说,既能使中小学真实的教育环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丰厚土壤,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普及新机制的建立。以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低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中小学校是实现教育意义的现场,中小学教育实践是教育发生和展开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教师发展学校在教育科研机构、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中,在高校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融合中,促使教育科研的阵地化建设更具典型性、示范性。

三、探索“研培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培训道路,打造一支精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科研机构应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创新思路,发挥优势,为教师科研培训创新内容和途径。

首先,我们把培训的对象对准农村一线教师。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市广大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已成为制约课改的“瓶颈”。今年年初我市提出了面向农村、均衡发展的工作方针,把加快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作为大事来抓。市教科所于2004年3月至4月,利用五个双休日,分5批从平度、莱西、即墨、胶州和胶南选拔了508名农村初中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采取领导、专家授课与参观市区初中学校结合的形式,进行了教育科研培训。这次培训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①免费。培训的所有费用(包括交通费、食宿费、授课费、资料费等)都由市教育局专项拨款;②“请上来”。将农村一线教师请到城里来,不仅让他们来接受培训,而且让他们来看青岛、感受青岛的发展变化,领略城市兄弟学校的新貌。③内容新。培训内容紧扣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是农村初中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育科研基础性知识。④形式多样。培训既有领导专家的报告和讲座,也有专家与教师的直接对话,还有对教师们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参观学习。这些做法有效地避免了以往面向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的远离教学实践、缺乏延续性、高额收费等弊端,解决了教师们想培训而又怕培训、烦培训、培训不起的问题。对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教育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发挥了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水平,我们加强了对课题研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培训指导。2003年暑假市教科所对300多名局属学校教科室主任及课题负责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教育科研培训班,针对“十五”期间教育科研过程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各区(市)也下大力气抓科研指导,取得良好成效。市南区在科研指导工作中的两个做法具有典型性:一是指导学校将各校承担的课题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在课题研究目标分解的过程中,让教师们明确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逐一落实各阶段研究目标,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总目标;二是举办初级和中级科研培训班,培养课题研究“明白人”。初级班通过资格认证活动引领800多名教师迈进了课题研究的大门,中级班则是带着教师们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师资格认证,目前已有97名教师获得中级资格证书。市南区的学校都建立了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档案,按照科研工作量化表分项建立,提高了科研工作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引导教师关注教改热点,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

让广大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引导教师反思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一年一度的教科研论文评选显示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参与热情在逐年高涨,参与的范围在逐年扩大,参与的质量在逐年提高。2004年度提交的省市级科研论文在上一年突破万篇的基础上,总数达到10985篇,其中省级论文7565篇。组织教科研论文评选已经成为我市活跃群众性教科研的传统项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切近实际,精心选题。首先,我们注意把握教育变革的主旋律,在论文的选题上体现时代性,通过选题引导广大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选题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在论文的题目和表达方式上都注意到教师水平的差异。为了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2000年的论文题目为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2001年论文题目为“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2002年论文题目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2003年论文题目为“教育创新与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论文题目为“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区分层次,指导跟上。由于教师的水平有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特别是农村教师由于受条件所限,参考文献缺乏,在论文的撰写上很需要我们提供帮助。2004年的论文评选,我们一改以往“守株待兔”的被动做法,而是根据论文主题,利用“青岛教育科研网”的论坛,为教师们提供了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关背景资料,引导广大教师来参与讨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是组织有序,评选规范。在论文征收中,各区(市)、各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的负责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宣传发动,到咨询把关,作了大量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另外,青岛教育学会和《青岛教育》编辑部,从论文主题的确立、征文启事的起草发布,到征收情况的统计反馈,每个环节都做到井井有条。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我们出台了《教科研论文评选规范》。为使参与评选的人员能够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我们注重评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例如2004年的论文评选,我们要求评审人员在评选之前,认真阅读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资料,召开专题讨论会,以此提高评审人员对论文的把握能力。此外,对论文登记、制表、评选和证书发放等每一工作环节,都严格实行责任制,避免工作失误。由于我们的论文评选操作规范,从而提高了论文评选在广大教师中的认可度。

五、健全组织机构,打造精品媒体,保障教科研工作的落实,为教师参与教科研提供平台

一是层层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力求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早在1995年青岛市就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从组织上保证教育科研工作能够得到落实。到目前为止,青岛市的所有区(市)和局属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区(市)级的教科所(室)一般配备3—4人,学校教科室一般配备1—2人。一些区(市)还建齐了镇、校科研网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教育科研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平度市提出了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的四项“硬指标”,即:学校建立教科室必须做到人员专职、场所专用、经费单列、专人分管,以此作为考核基层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由于健全了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市、区(市)两级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确保了科研经费投入和领导干部对科研工作的专职负责,从而保证了我市的教科研工作能够层层落实,不走形式。

二是充分发挥杂志、网站等媒体的名片效应,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阵地。我们的阵地是一刊一网。刊是《青岛教育》,网是青岛教育科研网。《青岛教育》杂志创刊于1998年,在走过6个年头、出刊34期后,于2004年第一期全面改版。改版后的《青岛教育》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大16开版本,每期信息量增加了约4万字。作为青岛市教育局的综合性刊物,《青岛教育》坚持贴近教师、面向基层、关注热点、推广典型的办刊宗旨,较好地体现了开放性、综合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的特点。2004年我们重点打造了“名师专访”、“区(市)局长论坛”、“区(市)教育专辑”、“他山之石”等栏目,每期杂志以80%以上的版面登载一线教师的文章,充分发挥了媒体为群众性教育科研开辟阵地,为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探索引领的重要作用。2004年开通了青岛教育科研网,作为全市教育科研的信息平台,网站的建立以高品位、宽视角、大容量为特点,开设了“决策参考”“课程研究”“科研培训”“成果选登”等栏目。我们陆续登载了“市南区初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研究”“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研究报告等优秀课题成果,还介绍了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发布了“十五”课题立项一览,发表了研究人员撰写的一系列教育咨文。为便于教师们能够围绕我市教育中产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理论研讨、学术争鸣,还设立了“探讨争鸣”网络论坛,发布讨论专题,引发广大教师参与热点问题的公开研讨。教研网站的开通给信息时代的教育科研提供了新的宣传媒介,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所属各区(市)、各局属学校也十分重视利用自办刊物和网站,进行教育科研的宣传和普及指导工作。平度、胶州、李沧等八个区(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科研网站和网页,胶南、胶州、平度、即墨、市南等区(市),青岛17中、胶南1中、平度1中等学校都有自办的教科研刊物。特别是平度市1997年就创办了《平度教育》杂志(季刊),2003年又建立了“平度教育科研”网站,很好地发挥了教育科研杂志和网站的阵地作用,及时把本地区内的教育科研动态和相关的科研信息发布出来,对指导基层学校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点体会:

1.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是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切入点。过去,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部分校长和教师眼中类似 “阳春白雪”,充满了神秘感和贵族味。我们开展的教育科研工作实践就是要让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走出高楼深院,走进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贴近教师,让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走近科研,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培训把一线教师的科研热情动员起来,通过行动研究把教师当中优秀的科研成果培植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把先进的人物、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科研方法和成果推广出去。实践证明,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去开展群众性的教科研工作,才能引导广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来。

2.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是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核心。在我们的教科研调研工作中发现,那些科研工作搞得好的地区和单位,都是把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渗透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的,当教师们把自己手中正在做的工作与教科研和课题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体会到科研带来的巨大效益。教育科研不是什么深奥的学问,而是教育理论在身边教学实践中的体现,是真实可信、触手可及的。在我们访谈中形成的一个个教师故事,都是用自己的行动说明“我要搞科研”的内在需求。事实证明,“推动力”总不如“内驱力”有力。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必然会带来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成果。

3.各级领导重视、政策机制健全,是搞好教育科研的关键。青岛市教育局一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各项政策和制度不断得以完善。为了鼓励教育科研成果的及时推广,市教育局每年拿出10万元资助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出版发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部教育科研著作(书籍),得到资助出版。“九五”以来教育局把每期20万元的课题研究经费不在课题立项时下发,而是以奖励基金的方式用来表彰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这一做法也被许多区(市)所效仿,平度市在首届教育创新奖的评选过程中,对18项研究成果发放了19.5万元的成果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青岛市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以创新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作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还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理论,继续探索群众性科研工作的规律,努力使青岛市的教育科研工作在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