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40339
在线人数: 20121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06-09-27阅读次数:142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比较角的大小,辨认直角、锐角、钝角;能借助工具画角。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板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直角符号把直角表示出来;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及用不同方法作角。

(二)        数学思考目标

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        解决问题目标

能与同伴探究、交流辨认角的方法。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对角的直观经验,感受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解读和学与教的建议

(一)   单元教材解读

学习是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而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时《认识角》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触摸和体验中学习新知,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正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体现。

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教材中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教室作为情境图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材又适时地将其中的数学信息抽取出来,让学生可以一边实地观察一边展开学习。

2、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借助学生对角的模糊感知切入,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认识角的相关知识,借助学生所喜欢的小制作活动引发对角的大小的探究。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要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2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准确概念,但是能够找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含角的物体,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含角的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3、本单元建议课时数:5课时。

(三)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入对角的认识的学习。

“你问我说”中红点部分是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各部分名称。绿点部分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小电脑部分是认识直角。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这样既可以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探索,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在展开对角的认识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观察具体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等)上的角,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可摸摸自己三角板上的角),谈谈自己对角的直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角,如:角是尖尖的、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等。然后引导学生对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对角的正确认识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找到的角:生活中的许多角(如桌角、墙角)与数学范畴中的角的定义不同。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从信息窗的物体或现实生活的实物中找到角,并将抽象的角呈现出来,尽量多呈现一些直角。呈现角时,注意让学生找找哪些角相同,可运用旋转的方法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也为将来辨认斜放的直角作准备。

教学小电脑标示的问题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抽象出的这些角,有些角虽然位置不同,但和三角板上的直角相同。教师可以适时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直角,并说明直角的表示方法。最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直角或折出一个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知,同时知道要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比一比。比角时,有的学生会因空间观念略差而产生难度,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掌握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比较的方法,懂得顶点对顶点,看看边是否能重合。

  “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道判断是否是角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做出选择,然后进行交流,尤其要说说为什么有的图形不是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而且两条边是直直的线。

  第2题是一道找直角的题目,并让学生在找出的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在找角时有的图形包含多个直角,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必要时可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

第4题是一道画直角的题目,在“你问我说”部分没有出现这一知识点,因此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直角的画法,然后看书自学。最后在点子格上自己试着画一画,并用三角板验证画的是否标准。同时鼓励学生画出位置不同的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信息窗2——玩调皮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进而以“我们的‘调皮猴’为什么不一样高呢?”这一问题开展学习研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用硬纸壳实际做一个玩具,在玩中充分感知,引起对角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你问我说”中,由红点标示的问题引出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以及锐角、钝角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对图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借助学具盒中的活动角进行研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两个玩具高度不一样是因为它们下面活动木条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同,即组成的角的大小不一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比较一下。比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可以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重叠起来比一比;也可以折出与其中一个角同样大的角,再放在另一个角上比较;还可以用硬纸条做出活动角比一下……。这些方法应让学生自己想出,但未必穷尽所有想法。当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使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在什么位置。

锐角、钝角的学习可结合直角进行,如出示直角让学生辨认,再出示锐角和钝角,引发学生思考:“这两种角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把这两个角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说说与直角的大小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认识锐角是比直角小的角,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然后可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锐角、钝角,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5题是一个按指定要求制作角的活动。可利用图中呈现的制作角的方法(画一画、拨一拨、摆一摆),也可以用自己所喜欢的其它方法制作角。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而且与本单元的信息窗首尾呼应,突出了“小制作”的主题。

“自主练习”第6题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为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两个长短不同的活动角在重合、拨动等具体操作情境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我学会了吗?”

呈现了一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风景图。该图图文并茂,一首小诗增加了题目的诗情画意。练习时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自己在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发现、创造能力,感受到数学中的美。

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通过搜集有关人身体的一系列数据,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体会人体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2、在小组活动中能主动与伙伴合作交流,发展合作意识、协作能力。

二、该实践活动的编写特点:

1、题目设计带有悬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2、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

3、图画清晰,给予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指导。

三、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1、在本次活动前,明确测量的要求和方法。

2、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小组活动,促进合作协调能力的提高。

3、虽然教材只列出测量的4个部位,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时间等情况引导学生测量其它部位,并对得出的数据分析研究。

4、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能与同伴主动地合作、交流,能否积极动脑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