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能够使自己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第五章“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论的研究视阈中始终居于首要的位置。” 而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是:“以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特别是更好的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思想品德为基本目的,以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为基本原则,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这个定义对我现有的关于现代教学方法的认识有较大的“冲击”。现代的教学方法是“以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特别是更好的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思想品德为基本目的,以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为基本原则,”如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物理教学就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声、光、热、电、力”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始终要“贯穿现代启发精神”。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虽然经常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工具,但并不能说明我们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青岛市物理教研员王平老师所倡导的理念:在物理新授课中,每个物理的规律甚至物理概念的给出都尽量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这个要求很多老师都不能理解。比如密度的定义怎么能让学生自己得出呢,这就是一个新的物理量,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不就行了吗?其实从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这个层面来看,只是让学生记住密度的定义并没有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应该从为什么要引入密度这个物理量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一步步通过试验发现物质有一种属性,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属性我们引入了密度这个物理量。然后根据实验的结论让学生自己给密度下个定义也就顺理成章,水道渠成了。所以就像书中所说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分为三种程度:第一程度是能掌握信息;第二程度是有运用知识信息的技能和技巧,亦即处理信息的技能、技巧;第三程度是善于创造性活动,创造性的发挥与拓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是为了达到第一程度和第二程度的教学方法。而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学界都倾向于以实现第三程度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作为现代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如果将这一观念作为教学方法研究和使用的指针的话,那么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应当从追求方法的新奇,转变到以第三程度为价值取向,赋予那些耳熟能详的教学方法以新的理念上来。”联系学科教学,同样是讲一个物理规律,同样都要讲理论,都要做实验。那是先讲理论后实验验证,还是先做实验,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自己得到实验结论并总结出相应的物理规律。这就是在不同的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书中给老师们介绍了七种“中小学有影响的教学方法”,看后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我们平日的教学可以借鉴书中这些现代教学方法,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风格、适合学生特点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书中还有更多新的理论和理念等着我去学习,去体会,我会在理论与实践火花的不断碰撞中继续我的阅读,充实自己的理论积累,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