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50000
在线人数: 1969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第一部分)

发表时间:2006-06-28阅读次数:2543

第一章: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概述

一、基础教育改革和实验的历史发展

(一)民主主义教育改革与实验:欧洲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  雷迪的教育活动及其实验学校

2、  巴德利的实验活动

3、  利茨的乡村教育实验

4、  欧洲新教育联谊会(陶行知)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改革

1、  杜威的教育理论及其实验

2、  泰勒的“八年研究”改革与实验。

(二)共产主义教育改革(以前苏联为代表)

1、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的教育思想

2、  改革实验:(1)教育不能脱离政治领域(2)旧教育必须改造(3)共产主义教育思想:首先要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核心是“公”,与私相对立;其次,科学文化知识也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第三综合技术教育,倡导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560年代美苏两国教育改革的对比特点:对峙双峰的教育改革

(四)我国建国之后的教育改革(毛泽东的思想)

1、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957年确定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为工农服务是核心,为工农的子弟服务;(4)毛泽东非常重视非正规教育(5)毛泽东重视加强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2、  深思:(1)教育改革是遵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还是凭某个人或集团的意志主观臆断。(2)教育改革应是先实验后推广还是一哄而上搞群众运动(3)学校管理是专家治校还是外行领导内行?(4)如何认识教育是政治经济的附庸还是有独立性(5)如何看待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第二章 教育改革的动因

一、政治动因

(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基于政府和国家的主要负责人提出,见之于政府文件、政策、法律、法规,基于社会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而提出来,但有很多情况下,目标与结果是有偏差的,有时是脱离开的。

(二)反思:1、我们过分地把政治方面的因素绝对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甚至把教育认为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把教育改革的非政治动因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二、经济动因

(一)就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会生存》从经济和就业方面考虑,认为五类人给教育提出挑战和问题:一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二是过早离开学校的人,三是受过相当正规教育但不能适应经济需要的人,四是所从事的职业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人,五是受过正规训练但是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人。

(二)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生产与消费:教育是一种明显的消费,但又是一种潜在的生产,我们消费了食物换来了体力,消费教育费换来了智力体力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资本=物力资本80%+人力资本20%(主要是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能力)

三、科技动因

(一)传播学:有了文字,才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纸张和印刷使学校普及,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集体教学,现代化教学主要看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

四、文化动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效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念,高速度带来了一系列情感问题,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交往方法。

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意义:(1)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人对自然、社会有一种敬畏,培养学生一种善良、宽以待人。(2)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3)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4)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促进社会进步

(一)有利于发展生产,课程改革的目标:技术性、中间性、学术性

(二)有利于民主和法制建设

(三)有益于社会公正

目前我国教育不公正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关于高考问题:高考舞弊

2、  高校收费问题,大约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3、  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不公(1)录取线不同(2)保送生、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暗箱操作(3)择校问题,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1)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2)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3)社会阶层的差距拉大,导致教育不公(4)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四)有利于文化昌盛:我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文化昌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五四前后,80年代以来文化发展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发展碰撞给我们带来的活力,体现了西方文明和成果。

(五)有益于社会流动

(六)有益于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表现在人的精神方面。

二、增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一)传统的教育、教育与社会相脱节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1、教育与社会要求不适应,不能直接地反映出来,国家、单位的功能挤掉了社会的功能。2、社会脱离了教育,一是教育的投入,教育要消费要花钱,我国加大教育投入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二是要反思社会,社会为我们的学校、学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道德提供了哪些条件?社会给学生提出的责任应该是明确的,责任与权利应是相辅相成的。

(三)学校如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1、强调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学校生活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学校生活环境具有规范性、教育性、理性化、统一性,家庭生活环境更强调感性,同辈群体环境发生很大作用,强调民主、平等、自愿、合作,。一是保护功能,二是自我表达,张扬个性,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因此,学生载社会生活中是感性、丰富性、娱乐性,充满诱惑。

学校教育应该如何面对学生在社会中的这种感性?

(1)                   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突出体现载课程设置上。如:高中课改,增加反映学生家庭、社会生活的内容,最后才是学术内容。

(2)                   在教育形式上让学生适当地接触社会,参与社区服务,进行一定的劳动锻炼。

三、促进个人发展

(一)为什么我国重视人的共性而忽视人的个性?

1)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宗法性、等级性、金字塔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的等级制度。

2)伦理方面:讲究群己关系,突出表现在一是从群体的需要出发,制定限制个体的种种行为规范;二是认为群体才是能动的主体,个体则是被动的客体三是一切道德的权利属于群体,一切道德的义务属于个体。这样的伦理观念必然会使群体很好的发展,把约束自己作为最高道德。

3)哲学方面:我国哲学只讲人的顺从意志,不讲人的选择意志。

(二)针对这种传统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1)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伦理上进行变革

3)哲学上要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学校要进行改革,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把智力划分为9种,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言语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智力

     存在智力。

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稳扎稳打,片面强调课程的基础性,不利于创新,表现在:(负面效应)

(1)       迷信权威,思维定势

(2)       容易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

(3)       容易把旧基础静止,不利于新基础的诞生

(4)       狭窄的基础有碍于学科课程与知识的整合和结构的优化。

我们强调的基础应该特别注意(1)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2)独立思考能力,怀疑精神成为思想方法基础(3)应该有一种把握全局的综合性基础,尤其是作为管理者。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界进行的反思:

1、  尽量搜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方面的情况

2、  学校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中心

3、  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方式或互补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  加强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处方性课程(根据学生兴趣一人一个)

四、创建特色的学校文化

(一)   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这是学校文化的重点。

(二)   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

(三)   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如何形成学校的教师文化?

教师的发展大致经历5个阶段:(1)预备阶段(2)适应阶段(3)迅速发展稳定阶段(4)停滞与退缩阶段(5)持续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