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于聪老师的听课实录及随感,相信会给数学教师一些启发。学校的校本研修中,如果能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对具体课例进行细致剖析,组织教师互动研讨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培训方式。所以在教学研究方面,我们提倡微格研讨的培训形式,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能更多地购置或制作课堂教学的视频案例,组织教师研讨交流,使课堂教学逐步趋向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与您分享“审题”一课
新世纪学校 于聪
前几天在市实验小学有幸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课,我作了课堂实录并发表一下我的感受,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希望老师们多多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们来共同切磋,在切磋中思考,在切磋中提高。注:( )里的话是我的想法。
授课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华应龙 六年级数学 2006.6
过程:(根据记录整理可能会有疏忽,请谅解。)
课前:
1、让学生看“神奇的魔术”(如果你想看告诉我,给你发过去。)
2、看后师问: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有没有人能识破其中的奥秒?(没人回答,学生似乎还没有看明白。)
再看一遍吧。(教室里静得狠,师生都瞪大眼睛看着屏幕)
3、相互交流一下吧!
(一个学生说 花色不同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不知道说什么)
问:什么原因没看出来? 生:只看那个人的眼睛了。
生:时间太短了。
生:我发现,所有的牌都换掉了。
师:在看第二次时,你们看屏幕,我再看你们,发现只有这一个同学边看边记,这使你发现了其中的变化,你不仅善于观察,而且方法得当。
(设计的意图很好,目的是通过这个有趣的魔术,提示孩子们要仔细观察,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可是效果并不好,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教师没有任何语言性的激励,也就是没有创设一个思考的氛围,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如果在每次放映魔术之前教师设计一段话,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例如看第一遍前这样说:“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段神奇的魔术,大家可要仔细看好了,看谁能很快识破这个秘密。”看第二遍之前这样说:“这个魔术神奇吗?神在哪儿?其实一点也不神奇,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不要再看一遍?”
实际第二遍看完后仍然没有几个人看出来。这时老师就要点题。“不仅仅是第二次更换后的扑克牌放的快,我们不应该被他的无用的语言所迷惑,另外是不是还没有找到好的观察方法。我们学习数学,非常需要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审题,才能找到解题的方法。”这样一总结,使学生会悟出一个道理,又与本节课挂上勾了。另外,在学生看魔术时,需不需要有个音乐或旁白?为什么特级教师不用这些方法?用与不用有没有区别?请您思考。)
课上:
一、 做一组计算题。在练习本上只写出得数。
放片:23×4 4.8÷2 24×5 1+0.5-1+0.5 60-14 15-1.6 16×5 21.7+3 0.3×0.9÷0.3×0.9 0.9×0.3÷0.9×0.3
反馈:出示答案 自己对
全对的举手。我估计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对了。错的说说是哪几道。
(显然后两道错的多,分析了错的原因。)
(听课时我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个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本来是讲复习课,难道是复习计算题?)
二、 学生写答题纸上的题,给5分钟时间。
(学生很块拿出笔开始做题,教师巡视。5分钟很快过去。)
反馈:谁做完了?(只有3个人。)没有做完的同学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时间太少了。让做完的3个学生说,他们经过认真审题发现了这张卷子特殊的要求。这三个学生认真阅读了试卷,了解到试卷的要求,所以做的比较快。
第1题是,请认真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2、用脱式计算。
15.2-6.54-3.46 1.25×32×0.25
3、解方程:6.8+3.2х=26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离甲地多少千米?
5、王老师到书城才知道要买上、下两册书,她带的钱只能买上册20本,如下册正好买30本。如买上下册最多能买多少套?
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请在(没有记下来,但接下来他让学生把题纸上的4——7题做完然后反馈)
7、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在墙内刷彩漆,他爸爸准备把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平均每平方米涂漆大约是0.4千克)
当全班学生再次浏览试卷的要求时才恍然大悟。老师要求大家做第4题。很快学生做完了。指2人板演。300-60×4 60×4
评价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评价:有些同学只看了前面,就想到后面,所以错了。 第一个没有看清楚求的什么,凭着积累的知识经验,认为一定是求行驶了4小时后,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而此题是求4小时离出发地有多远,也就是求4小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要注意审题才行。
接着让学生把5、6、7题都做完。
反馈:5、 (20+30)÷2=25(套)
1÷(+)=12(套)
还愿意说吗?哪怕是错的也让我们知道错在那里,对大家也是贡献。不愿意说那就算了,我们就研究这两种算法。
说说哪种方法对,让学生到前面讲。
师:看这个算式有些面熟。生:是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
师:用工程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难在哪呢?
转化成工程问题容易吗?
师:就是要把王老师带的钱看作单位1。把能买的本数,看作甲、乙完成工作量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容易求出结果。通过这个同学的想法,让我们大家都明白了一个解题方法。我们为他鼓掌。
( “哪怕是错的也让我们知道错在那里,对大家也是贡献。”这句话很有价值,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宽松的研究氛围。让大家知道说错了也不是错,而是一种贡献。人类不就是在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步的吗。有意思的是当没有人反映时,老师很轻松的又说了一句“不愿意说那就算了”。体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我们教师都能经常这样和学生交流,他们会敞开心扉相互切磋,无论是对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想法都是个磨练。在辩中求真,在辩中求精,在辩中知错,在辩中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师:这个题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物理学家,要烧开一壶水,现有自来水龙头、水壶、煤气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该怎么做?
现在问题又改变了,水壶里已有水,怎么做?
可是一位数学家,并没有这么做,他干脆把水到掉,接了一壶热水,不是更快。这也就是我们常常用的转化的思想,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可能有的人会问,如果没有热水上哪里去接呢?那我们还是要想到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有热水,直接接来就是了,另一种是没有热水,那我们就只能去烧。其实,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能走捷径要走捷径而已。)
反馈第7题:50×(3.2-2.8)×4
(4×3.2-2.8)×0.4
哪种方法对?能算出来吗? 生:算不出来,要测量高。
哪没看明白?
那么有人能把这个不能算出的题写出来了,又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艘大船,能装75头牛,45只羊,问船长多大年纪了? 有的同学很快列出算式
(75+45)÷2 (75-45)×2
其实给的这两个条件是算不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不发言)
你们的表现让我想到一首歌, “心里明白,就是不说。”
生:要针对问题,和有关的条件去想。
生:要求什么问题,根据问题去找条件。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体会感受?
师:我们遇到问题要注意审题,(板书:审题)
审什么呢?怎么审?
新手做题审题的时间短,解题的时间多。
老手做题审题的时间多,做题的时间短。
我的体会是,要多题,至少读三遍。
一读。题中说的是什么事;
二读,理清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读,将自己的思路确认一下,看想得对不对。就象我们操作电脑一样常常需要确认。
怎么读?根据我的经验可以从后往前读,找出关键的字词。再看前面的条件。
(总结得很到位,如果把这些方法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分析每道题时逐一总结,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这些方法,利用上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
有没有
数量关系
怎么样
300-60×4 50×(3.2-2.8)×4 (20+30)÷2=25(套)
60×4 (4×3.2-2.8)×0.4 1÷(+)=12(套)
(应该在黑板上明确标出对与错,如果不分清楚,对于理解力比较差的学生会认为都是对的,或对错颠倒。我们在上课时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为了他们,就应写出∨×,您说呢。)
感受:
综合这位特级教师的课,我有以下感受:
一是他设计的题型很好,无论是直接写得数,还是计算题应用题都能通过计算或分析发现许多问题,从而说明审题的重要性。每个题又有其各自独特的解题技巧,同时又突出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没有花架子。
三是课前的交流,并没有更多的语言,而是通过看短片,利用一个小魔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认真观察识出破绽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并贯穿始终。每一题都有助于提示学生审题的在重要性。最后在总结中才引出课题。但我认为,如果一上课就出现课题,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提示,使他们在做题时能够更加专注一些。尤其是一位陌生的老师给他们上课,可能学生和我一样会猜,老师到底是要给我们上一节什么课呢?这样盲目的学习目的性不是很强。
“审题”可以说这个课题很大,因为它涉及到数学学科的每一个角落,要面面俱到一节课上是无法体现的。华老师从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题,不仅突出了审题的重要性,又训练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应该说,这样的课设计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华老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还要继续研究,在数学中还有很多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在复习中也要针对审题多思考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学生易错的地方做文章,让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在多变中发现规律,在多解中提高技巧。学会观察,学会深入的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判断推理,学会动手操作。这就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