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34023
在线人数: 19348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点滴谈(大学路小学)

发表时间:2009-06-11阅读次数:1989

 

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在运行之中仍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子。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过多的抱住课本,将教学囿于斗室之内,学生的视野十分狭窄。教师必须重视疏导,更新观念,明确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好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证?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些作业:

1.朗读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每天要坚持练习几分钟的朗读。通过这种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2.画画作业

特别是在一些学习写景课文时采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如:学完《拉萨的天空》,我让学生画一画拉萨的天空,同学们感兴趣极了,其中,有几位学生既画出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的画又被美术老师选中,放在学校橱窗中的《学生优秀作品》中展出。

3.手工作业

动手做小制作和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文时,都可以布置小制作和小实验的作业。在教学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我让同学们回去做一做他们自己的第一个听诊器,结果,第二天51位学生交给我49件作品,三分之二的人做得相当出色。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既理解了课文,动手能力又得到了发展。

4.想象作业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注重布置相应的想象写活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小露珠》一文时,文中讲到第二天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小露珠就要消失,它却笑盈盈地与大家告别。我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小露珠就要消失了,她为什么还笑盈盈地呢?大伙与小露珠会怎样告别呢?让学生想象说话。这样的想象作业,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所以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5.表演作业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课文必须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通过分角色表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如:教学《三袋麦子》、《哪吒闹海》、《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都可采用表演形式,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作业设计须体现层次性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发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体现差异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但应保证他们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抄写、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使他们易学、乐学,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的信心。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外,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扩展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做到了既让差生能消化又让优生能吃饱。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如用“建议”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鼓励中等生多造句,而对于优生让他们挑战困难把“建议”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

又如:在教完《庐山云雾》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作业:1.默写词语。2.背诵课文。3.收集写庐山的文章或庐山的风景画。4.查找并背诵古人写庐山的诗。5.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自己选其中的二至三项来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前二个作业课文没上完他已完成了,他就把时间花在查找、背诵、仿写上,在积累练习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陈至立部长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家庭作业……”实践型作业就是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拟订的;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来完成的。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形式出现。我在教学《夏天》一课时,设计了如下作业:

1.爱看书的你,不妨阅读一篇有关夏天的小短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2.爱习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对夏天的感受。

3.爱绘画的你,不妨画出夏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象。

4.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夏天的歌。

5.爱科学的你,不妨去查查资料,了解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6.爱与人交往的你,不妨和同学辩论“夏天好不好”的话题。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看、听、动手、查找、想象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中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在日常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这方面的尝试。又如:在教学《意想不到的灾害》之后,我组织学生上网查找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害?学生从中感受到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环境污染的例子,学生都提到了化工厂(我们班正好有一些学生的家就在化工厂旁边)。于是,我让学生去了解,化工厂的污染给周围的植物,动物,住户带来那些影响,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同学们有的去观察,有的去调查,有的还舀来化工厂排出的污水进行试验……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有关的文学、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观体验,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还得到了大量的难忘的体验。

四、作业设计得追求发展性

学生由一篇课文的一点知识,去寻找一大片知识,那将是一生受用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发展性的作业,那将会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

1.扩展阅读。新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阅读成为学生最经常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从横向纵向指导学生阅读。如: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更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有关四大名著的读书交流会或其它主题活动。我们在学习完巴金的《珍珠鸟》,可以读读他的其余作品,更可以读读其他作家的同名或同类作品,我想这其中让学生充分阅读的意义是远大的。

2.创造课文。学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不仅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创造力。

如:学完列夫 · 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我设计了续写作业。在创设语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穷人》这课中,桑娜和西蒙生活艰辛,可他们却把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中抚养,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啊!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现在,就请你大胆发挥想象,写一写西蒙一家的一个生活片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生活虽艰辛,但和家融融的场面,有孩子生急病,全家为之奔波、劳碌最终有惊无险……

又如:学完古诗《示儿》,我设计了改写作业,把这首陆游的绝笔诗改写成陆游清油灯下写下遗书的情景片断。学完剧本《奴隶英雄》,把它改写成一则故事、一个场景等。

再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我设计了仿写作业。仿照这课中谋篇布局以及写法,也来写写你《家乡的秋天》。这体现了作文由仿到创、由扶到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完《詹天佑》、《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走向生活》这一组课文,我让学生查阅有关他们的资料或者其他伟人的资料,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结果,其中的教育意义是“润物细无声”。

总之,教师应设计生动活泼的作业形式,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让他们在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发展性的作业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