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38659
当前在线 4506

《以校为本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 青岛二十六中学

发表时间:2017-03-09阅读次数:14125

以校为本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一个学校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期,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在哪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抓手在哪里?经过细致的讨论与研究,我们找到了发展的关键词“以校为本”、“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我们认为,真正的课改不仅是课堂的改革,其实质应该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领导者不仅是校长和中层干部,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有领导“学科”课程的勇气和能力。

一、引言

(一)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青岛26中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现已发展成为青岛市热点学校。在过去的五年里,学校进行了题为《教研修一体化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这一课题的引导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觉发展能力有了显著改善,初步形成了有自我发展要求,有自主研究能力的专业队伍。

一个学校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期,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在哪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抓手在哪里?经过细致的讨论与研究,我们找到了发展的关键词“以校为本”、“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我们认为,真正的课改不仅是课堂的改革,其实质应该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领导者不仅是校长和中层干部,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有领导“学科”课程的勇气和能力。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对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这些研究,对课程开发的思想、过程、程序和环节,以及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城市的先进学校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为师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在课改中,也确实存在理念落实、课改实践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真正进行课程改革的少;研究如何使用教材的多,而探讨校本化地开发教材的少;提倡执行课程计划的多,而倡导加强课程领导力的少。鉴于此,我们开展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一方面是将课程开发和建设作为一个创新的平台,让教师专业发展落在更加专业的层面上。另一方面,也通过提升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给其他学校一定的借鉴作用。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探索一条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新途径。

通过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一套高效能的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体系与富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相统一的学校课程体系,无疑对提升本校学生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建设,给了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善于选择,学会取舍,勇于担当,也是对学生素质的训练。

2)探索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

通过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突出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力军的理念。通过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也会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据本学科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观,结合本校实际和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行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其专业的工作过程,也是极为富有实效的专业成长过程。

3)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是体现教育功能、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学校奠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建设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学校以内涵发展的模式,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才是最具先进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的学校特色,也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特色。

4)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课程理论的研究水平。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学校领导”层面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对于教师自身课程领导潜力的发掘还有待研究,这一方面为我们拓宽教师能力培养和加强团队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构建“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借助多方面的理论支持,科学的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

(三)关键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1.关键概念界定

课程目前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样的三级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体现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指导意义和强制要求。作为基层学校一定要忠实、规范、扎实地加以贯彻和实施。 同时,我们认为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既体现在对精神的领悟、思想的统一和步调的一致上,也体现在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育背景、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作符合实际的校本实施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说,学校课程建设的的主要任务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也可以说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它强调的是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践行无处不课程、无人不课程、无事不课程的课程行为。

领导力:以“领导力”的提升,作为切入点,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当领导,而是基于我们对领导力的认识。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领导者的潜质”,“成功的组织或成功的领导者的一个关键能力就是能够不断创造领导者”,“创造领导者的领导者在思想、价值观以及情感能量和魅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可传授的观点”。学校是以人育人的场所,无论是干部、教师,还是学生,时刻都在与人打交道,人与人的交流,必有相互影响,如果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场所、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拥有这样一批领导者,我们培养“领导素质”的育人目标就能实现。

行动: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定位是始于行动、 落在行动、 改善行动。课题的提出始于我们行动中的问题和需求,新校落成,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面临提升与突破的需求。同时,基层学校的课题研究,一定是落实在教师常规教育行动之中,通过对常态教育行为的调整、改善,增强课题研究是实效性,提高日常工作质量和效率。课题研究的结果一定是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名称定位为“以校为本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

2.本课题的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教师即课程”、“无处不课程”的理念,实现通过以校为本的课程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打造具有先进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教师队伍。让学校的课程文化能够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本化实施国家(地方)课程途径研究。

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符合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的再开发,对其进行改造、补充和完善。各组子课题分别为:(前期参与研究的共有7个学科组)

 

组别

子课题

语文组

以高效阅读为载体,构建各年级校本课程模式

数学组

奇趣数学在课程中的渗透研究

英语组

以教学素材整合,提高英语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

物理组

经典物理实验拓展的行动研究

化学组

   “生活化”化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政治组

思品课与班会课整合的行动研究

音体美组

“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

2、生本化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的途径研究。

以完善的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实施,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寻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学生快乐参与课程学习的切入点。

3、特色化地开发校本课程途径研究。

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特色发展。

4、师本化地提升课程领导力。

以领导力理论的学习和课程开发的实践,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面向教师进行学校发展方向调查;调查教师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与问题;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等。

2.行动研究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研究;学科课程校本化整合与开发的行动研究;艺体类课程的模块化实施的行动研究等。

3.比较研究法:完成对不同学校与区域内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比较研究,对操作方式及相关效果进行对比论证。

4.经验总结法:主要通过文献学习、比较借鉴、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形式,加强过程中的资料采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和教育叙事的行动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创新,谋求有所突破。

(三)课题研究步骤:

1.高位借力,专家指导——课题论证阶段(20111月至7月)

第一步,学校邀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进行课题论证。专家们针对各教研组全体教师研发的课程方案进行评议,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学校确立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在专家指导下的课题论证,是学校课题研究科学实施的重要保证,也为进一步推动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步,与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进行课题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开展步骤。

第三步,通过课题工作会,与全校教职工一起进行课题论证,达成共识:我们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幸福高效工作、让学校科学和谐发展,首先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我们的课程意识,通过教研组、集备组落实课程理论学习和研究,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三级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的撰写,并顺利开题。

2.全员参与,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开展阶段(20117月——201412月)

1)确立各学科组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的多元课程格局,强调生活趣味性的价值取向、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培育有个性的课程文化。

2)构建框架,一年一个台阶进行课题实践。

课程领导力的落脚点是课堂。学校每年设定一个主题,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通过三分课堂、合和课堂、翻转课堂、电子书包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持续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建设我校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

   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教师们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学校不断改变培训模式,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量身打造的培训菜单,做到了根据需要进行培训,大大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

3、认真总结,提炼成果,推广普及——课题结题阶段(201412月——20157月)

通过对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梳理和总结,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推广。

三、课题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1、建设个性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我校学生的素养良好,有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我校教师队伍优良,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新校舍投入使用为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的保障。为解决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培养需求与有限的课程服务平台之间的矛盾及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与有限的课程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通过不断的研究,以主体性、自愿性、灵活性、开放性、实效性为原则建构了全新的学校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地方)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同时要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完成相关课时任务。

 限定选修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文本的拓展,兴趣的回归)。同时也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研组从科学领域、体艺领域、实践领域等方面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型课程。(课程单见附录1

自主选修课程(选修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科学探究类

睦澔平探险世界、玩出智慧、计算机的日常维修、多媒体的制作网络平台与学科的衔接、

社会文化类

中国最值得去的地方、

语言修养类

西方风情

人生教育类

自信心训练、安全与自护、关注健康

艺术修养类

形体与礼仪、素描、图片处理、摄影

劳动技能类

十字绣、巧手制作

运动竞技类

篮球、排球健美操、国际象棋

课程的设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校教师从自编教材、选编教材、选用优秀教材、拓宽现有教材等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教学内容,编写了各学科的校本课程教材。教材内容强化了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表述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2、开创模块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体艺教学的实效。

艺体素养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切实提高学校艺体教学的实效,学校在艺体学科实施了模块化教学改革。

    以美术学科为例,模块化教学共分为四大板块:欣赏评述(必 修课),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选修课,学生从此三大模块中进行三选二)。于军老师教授造型表现课,引导学生如何构图、起稿、静物素描、人物速写;陈聪聪老师教授设计应用课,引导学生进行标志设计、制作POP海报、插画排版变体字服装设计、绘制科幻画等;乔悦青老师教授综合探索课,引导学生以正确客观的视角评价中日美三国的动画,并与学生共同探究中国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美术多元化学习。教材是学生的学本,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位美术教师认真研读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研究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精心集备,研究什么样的课能打动学生,并让学生有所收获?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创造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艺术修养?初中的美术课不仅要延续学生动手绘画和制作的能力,还应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并用审美的眼光学会思考和创新。模块化教学有利于老师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体育组开设了排球、篮球、健身操、自由搏击四项模块,七年级、八年级学生跨年级选课,从学期初就进行模块化选修学习。体育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生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所以上课积极性非常高,授课教师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更专业的指导。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掌握1项体育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显现出此授课模式的不足。如: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基础不同,有些内容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而七年级学生却不能掌握,这给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项目的教学过程带来很多困难,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再如:到第二学期,有些学生是继续修同一个模块,而有些学生却是第一次选修此模块,导致学生的水平不一致,给教学带来困难。经过课题组的交流研讨,对课题推进方法及时进行了调整。七年级、八年级不再跨年级选课,而且是先统一在各自班级进行必修内容的学习,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后,再进行模块化分班选修。这样基础不同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

艺体学科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教师依据自己的所长实施教学授课。这样,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在掌握基本的体艺技能、提高修养的基础上,在体艺各领域至少可以通晓1-2项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3、完善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学校教育在于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发挥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把社团活动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使社团活动课程化,提高了其规范性和针对性。无论从社团建立,成员组成等,都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组织。

学校的社团活动缤纷多彩,我校机器人社团和科技幻想社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社团课程。机器人社团的乐高创意项目、灭火项目、FLL工程挑战赛项目、VEX项目多次在区、市、省和全国各项比赛中屡获一等奖等好成绩。科技幻想社团的航海模型制作、航空模型制作、挑战头脑奥赛、创新比比看、遨游无线时空等项目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学们非常享受社团活动的过程,这其中有辛苦、有紧张、有欢乐、有成长,学生们收获了激情、友情和荣誉,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资源分配、团队合作、工程设计、战术运用等创新实践能力。科技类社团现已成为发展学生特长教育的闪亮舞台,成为开发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智慧源泉

(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学校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学校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学校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特色等方面,对学校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

   在保证参与性、过程性、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我校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对课程教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课程教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学分管理相关评价表格。

 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评价表见附录2

(三)通过对培训方式的研究与改进,不断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教师培训有了新的形式——菜单式培训,以人为本,凸显高效。教师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老师们最渴望的首先是对自己课堂的针对性指导。于是学校组织各教研组上报老师们最崇拜、敬仰的本学科权威专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培训内容,在中国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语文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师毕淑娟,英语特级教师、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刘兆义,全国知名数学教学专家、上海市十佳校长杨安澜,北京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周业虹,北京市思想品德教研员、特级教师蔚国娟等相继到来。专家们走进老师们的课堂,在听完组内所有教师展示的常态课以后,组织大家进行自评、互评,然后专家给予诊断和评价,最后是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和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的专题讲座。这种自定菜单,“教学诊断——评价——培训”的模式,让老师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家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而教学偶像的感召力量,更极大提升了老师们学习的实效,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具体且更富有价值。与专家结对,进行跟踪式深入指导。我校数学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结成对子,吴教授应邀多次来到我校,对数学组教师的教学开展针对性指导。首先是吴教授听组内老师的初建课,然后吴教授组织老师们一起对授课进行探讨。吴教授从实际教学、活用教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对展示课进行细致严谨的评论和点拨,抓住课堂中师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片段还原,让大家讨论分析,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让参与讨论的老师们获益匪浅。第二天,授课教师结合吴教授的建议和自我反思,进行课堂重建。通过对比初建课和重建课,看到了我校教师的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在课堂重建中做到了将课堂“放”给学生,对课堂结构教学中的“教结构、用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吴教授的指导,用全新的理念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推动了我校建构主义课堂的发展。

(四)通过课堂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授课的能力。我校的课堂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提升我校的课堂品质。

1、三分课堂,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我们加快了建设“生本课堂”的脚步。建构主义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关注对学习的支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能力的建构。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三分课堂”,即持续授课不超过10分钟,互动合作不少于10分钟,当堂练习保证10分钟,以“微笑,激情,简约,合作”为手段,激发课堂生命力。三分课堂不是机械地将课堂进行分割,而是关注学生主动发展,关注生生之间互助共促,关注课堂达成实效。改变教师满堂灌,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让课堂展现生命生长的活力。在三分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2、思品课与班会整合,提高了主题班会课的实效性。

在我校“合和文化”的引领下,“自主、合作、高效”成为我校课堂的主旋律,我们努力追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互动沟通、彰显个性、思维活跃的课堂 教师们开始尝试新的合作——学科间的整合。思品学科首先迈出了第一步,尝试与班会课进行整合。在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建设中,我们尝试挖掘思想品德教师的优势,让思品教师参与到班会的设计中去,从理论,素材上为主题班会提供支持,从课程层面对初中阶段的班会课进行系列重构,减少主题班会课的随意性,使主题班会课成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价值保证了主题班会开展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减少了班会的随意性。实现了多元性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班会课不是由班主任完成的独角戏,其他任课教师,校长,家长,社会力量等也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3、翻转课堂的实践,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2013年冬天,在参与了区域组织的几次培训后,我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翻转课堂时代到来了!这种以生本教育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学校课堂改革的方向。翻转课堂使26中人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大胆实践改革,充分发挥教师潜能,使学生在智慧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2014年,我校坚实地迈开了探索“翻转课堂”的脚步,为“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的建设找到了新的途径。由于自学任务前置,课上学生有了更充分地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推动合作教学研究继续走向深入。在全校教师达成深化课堂改革、实施翻转课堂的共识之后,我校成立了翻转课堂骨干小组,团队中既有各教研组长组成的专业支持团,更有勇于接受挑战、思维活跃、大胆实践的青年骨干,既有经验的支撑,又不乏活力和创新,大家形成合力,对翻转课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通过培训让全校教师掌握了微课制作技术,老师们开始尝试着制作微课并应用在教学中。

依托市南区教育中心的网络E课堂平台,七年级的学生利用暑假进行了提前学习,为新学期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开学后,七年级的任课教师立即行动起来,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备课,开始实施翻转课堂。市南区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和各学科教研员多次走进我们的课堂,带领我们的老师进行翻转课堂专题研讨。在领导、专家们的引领和指导下,老师们在翻转课堂的研究之路上大胆探索,阔步前进。

在以“翻转课堂”实践研讨为主题的市南区业务校长现场会上,我校孔恬恬老师进行了翻转课展示 ;在青岛市生物教研活动我校黄磊老师成功展示了课内自学的“小翻转”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课上时间先自主学习再交流展示、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巩固反馈。这种模式适用于从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转变的过渡阶段,可以减少因学习自觉性不同而导致的学情的差异,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大班额班级最终实现课堂的翻转奠定基础。

其他全部学科的数十位教师陆续在不同范围内展示了自己的翻转课堂,参与了不同层面的交流与研讨,极大地推动了我校以“翻转课堂”模式为特点的生本课堂的探索与发展。

经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提炼出了适合校情和学情的“翻转课堂”基本教学模式:

教师备课突出四重点:

1)进行教材整合。

2)精选重点难点。

3)完成教学设计。

4)录制微课、设计导学案。

学生自学完成三任务:

1)通过微课或导学案了解学习目标。

2)在微课或导学案的辅助下自学教材。

3)提出疑问,课前交给教师汇总、归纳。

课堂教学分为六环节:

1)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2)问题汇总,合作解决

3)课堂前测,了解学情

4)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5)训练巩固,展示交流

6)课堂后测,达成目标

2015年,学校加快了对电子书包课的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学习终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

在电子书包课堂中,以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转课堂。在视频和任务单的支持下,课前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进度,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云课堂,可以更便捷、更高效的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合作,实现了关注全体、尊重差异,对学生能力促动显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个性化成长得以实现。

四、讨论与反思。

    经过对五年来课题研究工作的梳理与总结,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

()学校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成长。

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充实起来的学校课程体系,内容丰富,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给与学生充足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对课程、对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多维度的评价,从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转变为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过程。

(三)艺体学科的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模块化教学切实提高了艺体教学的实效性,3年初中生活能够让学生至少掌握1-2项体艺技能,而这些技能学生将受用终生,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传统课堂到三分课堂到翻转课堂,从PPT到微课程到电子书包,不断发生的课堂变革更好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深刻变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资源,有了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间的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能力促动显著。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各层面的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提升,课题假设基本实现。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1、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学校各个层面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2、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保障了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3、学科课程整合与开发,促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4、课堂的深刻变革,对学生能力促动显著。

5、以领导力带动发展能力,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6、学校整体课程理论的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全员行动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再次证明,基于学校、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是非常有效的,他无论是在建构研究模式,还是在改善教师行为,或是提升办学品味方面都具有很实际的作用。但由于教师间存在的差异,也由于分工的实际问题,学校内有部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他势必造成教师发展不均衡的扩大,如何调动这一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将成为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2、理论支撑不够

尽管现在有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不少,但真正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指向改善实践的理论还是比较少。所以,我们这个课题的进行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少了理论的支撑,直接就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高度和效度。同时对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老师们体会的少,也会影响教师们学习理论的热情。这也为我们今后课题选题提供了思考方向。

3、专家引领不到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对课题运行有很大帮助。但具体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始终是我们学校内部干部、教师研究、探索的过程,没有专家的高位指导,也缺乏旁观者清晰的指导,难免会有不完善和走弯路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玉强主编:《深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萨尔曼.可汗(美)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

3、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刘玉静、高艳主编:《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