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65254
当前在线 11878

提升教师过程性评价能力,推动“课程园本化”改造

发表时间:2017-05-05阅读次数:9392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依据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其直接目的是为了需求、诊断、完善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将评价的过程视为对课程建设进行正确导向、促进的过程,随着课程的发展,教育评价无疑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并且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师教育观念中的“应如何”转变为教育实际中的“如何做。

首先,教学管理者“反思先行”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指南》关键词,我们在行动研究的前期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1.  我们原有的评价内容有哪些,随着课程的发展有哪些需要添加的?如何整合?

2.  主题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效性怎样?其发挥了作为课程内容设置新起点依据的作用吗?

3.  教师的课程评价意识和行为,积极主动吗?原因何在?

4.  家长对课程的了解和参与情况真正做到了家园联动?如何推动?

明确了问题所在,也就是找到了课程发展新的生长点,我们希

望借构建新的幼儿发展评价模式, 提升教师过程性评价能力,改变

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近年来,我园坚持开展“课程园本化”评价模式的探索研究,在完善原有园本课程体系基础上,调整诊断、开发和发展新的园本课程内容,使我园的课程评价理念和意识及课程构建呈现了三个转变:

一、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评价理念,将评价视野从单一 

的教学活动延伸至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为了发挥 “评价促发展”的功能,我们本着“宏观着想,微观着眼”的原则,扩大课程评价的范畴,将评价伴随教育的全过程,在保持原有评价形式基础上,突出两个“关注”  

1、关注个体差异——向常态的过程性随机评价要质量

过程性评价以日常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各项发展指标的达成度,“孩子,我的眼里只有你”《幼儿观察记录家园联系表》是我园多年坚持的一项常态评价内容,“聚焦幼儿的真实活动”,收集观察案例有效分析,家长了解填写反馈意见。这样的记录形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需要业务园长认真批阅,一对一的反馈、修改。这样的记录表是科学评价理念的实践体现,它潜移默化的传递和转变家长的育儿意识,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我们将观察点缩小范围、更加细化:与领域教研、级部教研专题紧密联系,如:大班幼儿建构活动中学习品质的观察;美术领域中美术作品的解读评价;创意戏剧中自信展示的分析等等。借助这些素材,教师思考“为什么幼儿会有这样的表现或反映,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判断、反思采用什么教育行为更为适宜。高质量观察记录的要求,敦促教师仔细地关注个体幼儿的“特别”之处,在对孩子倾注尊重、理解和关怀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教育策略。  

这种具体情境中案例的价值判断,成为检验和反思课程实施有效性与合理性的依据,以点带面的提高教师的课程质量意识。

2、关注年龄特点——向动态的阶段性专项评价要深度

阶段性评价是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的结果性评价,旨在对课程实施的阶段效果进行评价和成效的验证。我园的阶段性评价分为常规性评价和专项性评价。

常规性评价主要依据《青岛市幼儿素质发展评估手册》,每个月末针对各年龄段幼儿日常活动中五大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内容,教师进行评价填写。专项评价依据课程理念,更关注幼儿思维、能力、态度的评价。我们以讲故事为主的“教育叙事”,运用文字故事、照片、视频或作品,关注不同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境和表现,有选择的连续性,从微观视角进行课程评价,如《有效性提问带幼儿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 》《成长中不可承受之重 ——过度表扬让玻璃心幼儿失去重心 》《 “非正常”行为背后的“正当”原因——对任性幼儿行为纠正的尝试 》《当嫩芽遭遇风雨——“草莓族”幼儿的蜕变 》,用故事阐述分析,使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解读的基础上,在解读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反思师幼互动的策略,寻求问题解决方式,它增强了老师们对幼儿发展的理性认识,从而促使他们思考和尝试创造出适合本班孩子的富有个性化的课程。

二、转变评价意识: 从 “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 转向“考虑幼儿的真实需要”。 

“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 与“考虑幼儿的真实需要”两种评价意识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式的。是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螺旋上升的。是对课程建设主体的教师提出更高挑战的。在转变意识上,我们经历了三个探索点:

1、探索主题单元精细评价, 提升整体效应

在主题实施效果评价中,我们每学期各班级选取一个重点单元主题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通过主题实施前的课程审议——主题评价——主题汇总,细化、优化原有评价方案,思考原主题中的内容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现有经验?哪些资源是可以运用的?只有沉下心来的审议、蹲下身来的倾听,主题内容才会有新的变革,才会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兼顾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评价量表,分层更全面更细致。透过幼儿美术作品,关注幼儿个性化发展。评价标准的可行性、适宜性,是以主题目标的确立为依据的,主题目标则是以《纲要》《指南》《幼儿素质发展评估手册》为导向的,层层推进、层层落实凸显评价过程的小而精

评价结束后的数据汇总、教师具体分析总结,反映的是多方面资料和综合性数据的结果。最后的把关是业务园长根据反馈结果、教师评价意识,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家长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数据普遍存在差距,折射出教师评价的客观性需加以调整;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培养方向应具体可操作,这样的有效跟进,帮助教师将评价更多的落实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扎实的改进教学工作。

 2、探索陪伴的教育力量,回归快乐家园

以往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中祖辈参与较多,主题评价等调查问卷家长因缺少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了解,难以真正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孩子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在幼儿园网站和微信群等多种互动方式基础上,将原有家长参与的评价内容、评价操作方式进行了调整,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将幼儿在家庭的表现也纳入其中,并指导家长参与评价。班级有针对性的开展“陪伴好时光”活动,更多的邀请爸爸走进幼儿园,消防安全、新能源汽车、海洋知识宣讲等等多专题的执教活动,让家长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潜移默化的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他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3、探索专题的总结性评价,验证真实需要

以学期为一个周期,运用等级评价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和记录。《青岛市幼儿素质发展评估手册》的填写为主要内容,加强幼儿评语填写策略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评价中关注幼儿细微发展。同时,思考特色性课程的效果和推广价值。如各班级实施班本创意戏剧课程,一开始按照传统的戏剧活动模式,教师自己改编剧本、给幼儿分配角色,让幼儿背台词、模仿动作表演等,班级家长则配合购置表演服装,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班级老师发现,幼儿排练倦怠、表演机械,教师也感到身心疲惫。基于此,我们组织班级教师对游戏方案进行及时的审议,围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把戏剧与孩子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玩中自由表现、自主创作、分享快乐。跟进总结撰写专题研究经验,鼓励教师把对课程的及时审议及反思情况描述出来,让大家体会到研究所带来的变化和收获。

在丰富评价标准的同时,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同样也丰富了教师的评价视角。在探索理解、尊重,促进发展、成长的评价中,教师的认识在不断的升华。

三、课程园本化改造:从生活游戏出发,师幼与课程同步成长

随着课程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园加强多元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开展创意美术、绘本中的舞蹈的培训,拓展课程视野。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尝试把握寻常时刻,捕捉课程契机,通过调整策略推动课程以更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课程素养得到切实提高,课程建构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初见端倪,为了凸显教师个性化的成长,我们为教师对课程研究与反思的“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及时搭建良好的平台,成立了“蓝天下快乐游戏”和“特色生活课程”两个研究工作室,实践“教育回归生活”理念,意在加强对我园园本课程“游戏性”和“生活性”的专项研究,探索课程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机制和策略,以幼儿生活为基础,回归自然和现实生活,挖掘各种日常片段的教育意义,引导幼儿在生活自然状态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在学习和探索中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师自发的每周推送的美篇,见证教师与幼儿共同经历的课程中的“渗透、捕捉、支持、体验”,教师与课程同步成长。

    提升教师过程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方法与效果并重,不断完善与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园本课程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