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62647
当前在线 10516

《奇妙的对联》说课设计

发表时间:2017-05-05阅读次数:4725

     

                                  青岛第二十四中学   杨莹

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对联》,属于学校课程民族文化领域。

一、说教材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学生可以通过对联来感受民间艺术,我希望它能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是这样要求的: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所以根据纲要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重点)

2.品味对联的奇妙(难点)

3.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这三个目标是为了在建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建构学生的价值体系,不单从知识传授着眼,而且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三、说学情

初中学段的学生,对于民俗了解不多,虽然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对联,而且在小学的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中初步认识了对联,但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没有深入的探究,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因此,我请学生在课前查找对联的来历、悬挂场所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对联,以达到初步认识的目的。

四、说教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在教学中紧扣 “奇妙”二字,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感知对联、欣赏对联、体验对联,分别采用讲读法、启发讨论法、演示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以一段《铁齿铜牙纪晓岚》的视频来导入新课,我选这段视频是因为其对联内容很巧妙、形式特别工整、演员表演风趣幽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分小组介绍对联的来历,这也是回顾小学知识,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补充。

(二)感知对联

接着请学生将在课前搜集的不同场所的或者他们感兴趣的对联展示在黑板上,我出示照片适当的补充,其中包含书画对联、春联、挽联、行业联等,请同学观察总结它们的不同用途。

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对联的兴趣,又能达到“感知”的目的。用时大约10分钟。

(三)欣赏对联

接下来就进入了本节课的重点欣赏对联环节。

我先将视频中的精彩对联出示在课件中,结合黑板上已经展示的对联,请学生思考对联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通过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对联在形式上的的特点。(板书: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语意相连、结构相应)

我再将学生展示的对联以及我补充的对联进行迅速整理,由简到繁的请同学进行赏析。学生从修辞、内容、形式、表达方式、感情色彩等这些角度欣赏写景、写人、名诗、警句的对联。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可以多角度赏析对联。当学生出现疑难的时候,我可以借一则对联来进行举例赏析,这样就降低了赏析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将数字巧妙地嵌入对联中,介绍了济南独特的地理位置。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鲁迅敢于为劳苦大众奉献的精神。

欣赏环节用时大约15分钟。

(四)体验对联

到此为止,学生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和赏析对联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进入本节课的高潮环节:体验对联,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要特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个环节,我想以闯关的形式来完成,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对联带给他们的快乐。分别设计基础体验第一关、再接再厉第二关。这种做法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是希望能够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真正做到了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不断的体验成功。

第一步:基础体验第一关。这一部分题目的设置比较简单

由学生思考,尝试对对联(由一字到多字)。让学生初步明白对对联的要求及特点。我追问是如何做到的,注意了什么问题?这就又一次巩固了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语意相连的特点。

接着加一点难度 加字对联 请学生对坐——请坐——请上坐的下联。  我预设学生有可能无从下手,为化难为简,于是提示下联的第一个字:茶 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对上对子来。此时,我提问这则对联的典故“苏东坡与财主对对联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其实对联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希望能够在课下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猜猜看这一小题,教师出示两则谜语类的对联,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很多对联本身就是谜面,我们祖国的民间文学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在课下继续阅读的习惯。

第二步:再接再厉第二关

这部分的对联学习,不仅要将每组打乱的对联找出来,同时还要联系他们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明确对联中所描写的历史、文学人物,了解时事政治,风土人情,这样体现了学校课程中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渗透的理念。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发言,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掌握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带给他们的丰富的乐趣。

在这些题目过后,为将对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请学生把它改成一则更好的对联。这道题的设置就把课本知识与课外实际生活结合了起来。

这环节的难点攻破,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的主要体现,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这个环节用时大约20分钟。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布置作业:研究性学习《走进对联文化》,并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对联来进行总结。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教师起导航员的作用,紧扣学情,使学生从感知到欣赏再到体验,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活动。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教师注意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六、附板书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语意相连、结构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