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内涵 提升美育质量
——青岛市区域中小学美术学科以活动引领实施品质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没有优质教学的教育,承担不了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没有品质内涵的美育,承担不了提升审美素养的发展重任。近年来,青岛市区域美术教学工作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之精神,倡导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美术课程观,坚持增值发展、服务师生的工作绩效观,在市教科院美术教研员魏老师的引领下,以品质引领彰显三个特色,以课程改革探索三种课型,以活动展示实现两个创造,卓有成效地推动着区域美术教育的质量。现汇报如下,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 教研引领提教学内涵——显区域特色发展
青岛市美术学科建立学科指导委员会——学科中心组——学校集备组梯次发展团队,形成了整体联动与区域互动为一体的教研管理新体制,每学期都会召开各区市教研员工作会议,在总结上学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新学期工作部署,同时确立各区市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以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凸显“走研”的特色,深入到各区市课堂,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策略,凸显了三个特点。
(一)以“开放”为基调的区域交流
青岛市美术学科始终坚持以城乡交流、名师开放、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区域交流,针对美术学科的四个领域开展不同课型的研究,开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法和课型。如:青岛市小学美术“区域联动,互享共进”主题研讨活动在青岛文登路小学举行,此次教研先是青岛文登路小学孙亮星老师进行了题为《在美术课堂中快乐成长》的经验交流,结合学校在青岛市美术馆举行的2016届毕业生美术作品展,回顾了活动历程及自己策划参与的教学感受。300余幅精美的作品形式丰富,题材多样,均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指导下创作而成。随后,青岛定陶路小学林晨光老师和青岛包头路小学马小菡老师分别执教了《谁画的鱼最大》与《下雨了》两课,同是低年级教材,两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亮点频频,将通俗平凡的课题上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新鲜感。随后是各区教研员的点评和魏老师的总结。这次教研不但为两区美术教师搭建一个联动共享的平台,使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研教学,更让我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各区教研只有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才能在开放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二)以“赛课”为渠道的区域展示
青岛市美术学科始终坚持以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共研课推介等赛课的方式推陈出新,给各区域提供竞先争优的展示平台,同时到各市区进行实地调研。比如以青岛市高中美术公开课为契机深入平度一中调研,聚焦高中美术教学模式转变带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展开深层讨论。以观摩青岛市初中美术公开课为契机深入莱西市第七中学调研,聚焦新课程理念下构建智慧课堂教学研究,就关注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方面从知识的衔接、语言的艺术性、教学亮点以及师生双边活动等逐一提炼有效策略,抓实各学校的集备建设。
市南区则以学科德育案例的评选为契机深入开展了趣美联动之学科德育研究。一是抓实市南区各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发挥集备的实际作用,完成了区美术学科趣美联动生活化案例校稿和学科集备及素材整理工作。二是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入探讨趣美联动之学科德育的渗透。上学期,市南区中小学中心组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结合课本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提炼并与美术教材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山东省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继续深刻理解美术学科的德育特点,全面挖掘中小学美术学科教材的德育素材,逐步建构和完善了具有市南区特点的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目标、内容,逐步研究与提炼了与之相对应的学科德育实施策略,全面保障了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有效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带领教师参加青岛市美术学科德育优秀课例的评选,并参加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以“互联+”为平台的区域探究
青岛市美术学科高度重视“互联网+”教学改革,通过数字环境下“翻转课堂实践”,努力开创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新范式;通过“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探索专题化、系统化、课程化的美术微课;通过完善推广“美术课程在线资源库”,实现了课程跨时空共享与互动。我区在青岛市教研活动的引领下,一是用好市南区每所学校已有的电子书包,通过中心组先行、青年教师紧跟、全员拉网式推进的方式,继续探索趣美联动电子书包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资源最大化和评价显性化。二是继续完善市南区美术趣美联动课程资源库,做到一课一夹,实现资源共享,切实为每一位教师服务。深入开展“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研究”,探索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市南区美术学科教师在区域内打造了系统的“专家培训+微课制作+实践运用+经验介绍”的微课制作应用体系。让我们区的微课制作水平整体上提升了一个层次。三是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学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水墨画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市实验的凌霄老师进行了三年级《彩墨游戏》课堂教学展示,将研究新式水墨教学,感受水墨精华的主旨融汇到课中,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彩墨的乐趣,与会领导和老师给予了一致好评。
总之青岛市美术学科实施的课堂“走研”,是区域联动教研的“强大助推器”,区域互助的“美术生态场”,区域高效课堂的“精彩演绎台”!
二、 专业引领提教师内涵——强区域师资水平
青岛市美术学科始终秉承“学生需要的就是老师要发展的”培训宗旨,通过以下策略发展美术教师的学科精湛教学技能,为各区锤炼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美术品质教师团队。
(一)制定培训计划,探索1+2培训的有效渠道
1+2培训,是指通过外聘专家、内扶骨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头脑风暴式培训,覆盖1支队伍,强化了2个团队。比如市南区一是带领美术教师系统学习《山东省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将“立德树人、丰富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观”和“全程育人、建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观”逐条分解成可操作性的系列主题,制定了《市南区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全员推进,让每一位老师提高认识,转变理念。二是以专家带中心组、中心组带青年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青岛市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及市区中心组教师的资源优势,跨学校培养,以市实验、嘉峪关、文登路和区实验等学校为资源,辐射定陶路、区实验二小、宁夏路二小、南京路、八大峡等学校。通过跟岗、跟师、外出学习、课堂实践等方式,在言传身教中迅速提升市南美术学科中心组的研究力和模范带动作用;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适应力和创新发展激情。其次,由中心组教师牵头了解老师们对集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精品的课件、素材、教学设计进行提炼、共享,进一步完善集备资源和教学素材库。全体中心组成员分年级进行教学研究,现已完成1—9年级的美术课程纲要的撰写,并在新学期进行了交流。
(二)落实素养提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青岛市美术学科坚持带领教师每年举办一次写生活动,几乎走遍了齐鲁的山山水水,这两年选择了安徽,通过分期分批的组织,实现了全体教师至少三年内参加一次写生的体验和实践,并给全体师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定期举办画展,一年是教师作品展,一年是学生作业展,并进行评奖,获奖作品集结出版。部分教师笔耕不辍,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出版了个人作品集。
在此项活动的引领下,市南区以锤炼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美术品质教师团队为核心,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区域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品格教师的锻造为目标,以发展美术教师的学科精湛教学技能为内容,秉承“学生需要的就是老师要发展的”培训宗旨,开设了市南区中小学美术优格培训班,铺就了一条以“技能”为核心的素养提升之路。优格培训班的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主题培训,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磨课学习,从教学范画创作入手,积极探讨技能技法的学习。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系统了解了版画的产生及发展历史,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版画创作工具的使用技巧。中心为老师们配备了优良的版画工具和版材,市教研员魏世建老师亲自为我区全体教师进行了技法培训和现场指导,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深入的研究,琢磨如何利用比较容易把握的材质,选择合适的创作手法进行版画作品的创作实践,提高教师版画创作过程中技法的操控能力,提高教师在版画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力,并进行了主题性版画作品创作展示。本学期,魏老师又给全体教师了进行色彩理论的培训,同时我们又邀请了青岛大学及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专业教授围绕彩画主题和国画山水主题进行了培训和学习,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自主选定科目参加培训,让老师们按照自己的情趣在专业上进行发展。
(三)实施“岁月菁华”,开展名师带教,
青岛市美术学科利用学科素养平台——“岁月菁华”,通过“名师开放课堂”,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范式与教学经验。借助一年一度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平台,对教师进行远程研修与培训,发布区域教研动态,宣传学校发展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区域对接培训,如济南天桥区、青岛市南区美术学科对接活动。活动中,大家现场聆听了两堂精彩的美术课展示,分别是济南赵君老师的《秦兵马俑》和青岛马妍老师的《搭建框架》。课后各位领导和老师在互动中交流了听课感触,共同探讨了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实在的话语,质朴的观点,精准的评价和惊艳的思想碰撞,使各位老师收获颇丰。再比如深圳宝安区、青岛市南区美术学科对接培训,广东省教研员周凤甫、青岛市各区市教研员、骨干教师、局属初高中美术教师、深圳市宝安区骨干教师等50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谢睿娜老师和青岛市实验小学凌霄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周凤甫老师介绍了广东省民间美术课程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三、课题引领提文化内涵——促区域传承创新
多年来,青岛市美术学科通过建立区域竞争与展示机制,鼓励各区积极申报立项课题研究,提升了学科研究品质。市南的自主体验教学法和发展性美术教学评价研究,市北的“3F”教学法,崂山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研究”,李沧的传统老游戏课程开发等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各区争相在全市乃至全省做课堂展示或经验交流,彰显了国画、书法、剪纸、水彩、工艺等地域特色,得到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省教研室等各级领导、专家的肯定。在此基础上,青岛市美术学科成功申报了青岛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学域本融合研究》,成立了课题组,本学期对各区组织的学生作品展和装置作品展以及即将开展的全国美术学科特色展示活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力求深入挖掘学校所在区域的美术特色资源,与美术课堂教学、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聘请当地艺人入校教课,美术教师定期跟教,培养文化传承小艺人,打造传统美育特色品牌学校。市南区以海文化传承为核心,启动了“蓝色海洋美育”,充分发挥各校创新元素,海之韵手工课程、《我爱海洋》校本教材、海洋口袋书精彩纷呈;近年来,市南区以创意美育为引领,全面启动“向大师致敬”美育系列活动,每年一个主题,进行装置展示,三年来,制作了 7万余幅电子招贴画,2万多件创意美术作品,出版了《与大师对话》系列艺术画册。我区的装置展示主题均以群体性项目为主,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让人们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市南区在开展课题研究中还坚持了“两手抓”,一手抓课题研究,一手抓常规教研,变问题为研究课题,做到了四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市南区小学、初中学段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基础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织课程的内容,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二是实施“自然分材”,努力挖掘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内在魅力,根据学情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形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建立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保障基本的规定性。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挖掘彰显着国画、书法、剪纸、水彩、工艺等地域特色和技能,倡导各学校开展第二课堂,借助社会力量在课程实施方面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区各校骨干教师开始搜集与地域有关内容进行编写区域特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随着我们挖掘的深入教材的特点也随之愈来愈明显,具有浓郁的“青岛自然风貌”、“区域人文特点”的诸多课程跃然纸上,在方法、材料内容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关心家乡,投身于乡土材料美术实践活动之中去。可以说这种区域性是本教材的生命所在。我们教材内容多样主要反映青岛当地的城市风貌、建筑特色、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人文、贝壳工艺、并结合新型的表现方式,使之具有时代气息。特别应充分反映青岛出近十余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当地人们精神面貌的和教改春风对美术教育的洗礼化,并通过展示我们队家乡青岛的美好愿景。教材的文本没有面面俱到的叙述,也无重复国有教材美术内容、新鲜有趣并留有一定的余地,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独立的思考。针对本区域教材的人文地理环境,学生对特有材料进行观察和创意,我们的作业的设计更能体现出美术创意实践活动的要求。说到创新,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中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传授美术的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意学会运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课程内容,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创意实现。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教材,教师们饱含对家乡的热爱真诚编写,呈现给孩子们,本土文化也将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内心。
总之,青岛市每学期开展的中小学美术学科素养提升平台培训、异地教研、集备指导、课题研究、实践写生、画展与教师作品集、国际交流、大型展示等活动,提倡“做中学”,在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最佳结合的同时注重引领教师在创作中进行体验,面对问题强调平等交流,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能够实现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和创作灵感,出具更多的研究成果,形成更多富有生活气息、文化特色和创新元素的美术作品。每三年一届学生课堂作业作品展、教师课堂范画及创作作品展,无不带动教师对美术教学研究,对专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性,使得各区市美术教师团队日渐精湛,使得各区市发展特色日渐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