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美术学科生活化素材案例
课题
|
夸张的脸
|
年级
|
六年级
|
教材版本
|
人美版
|
学习领域
|
造型表现
|
学校
|
青岛市实验小学
|
教师
|
刘健
|
项目
|
素材内容 举例
|
素材运用说明
|
素材使用效果
|
素
材
一
|
《爆笑视频》
|
使用演员夸张丰富的面部表情变换引发学生兴趣,并感受表情变化带给人的感觉。
|
视频的使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确实感受到了夸张带给人们印象深刻的愉悦感。
|
素
材
二
素
材
三
|
|
使用古代雕中以夸张手法表现人物的作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夸张这一手法自古便被人们熟知和喜爱。这中形式能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强化人物特征。
使用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照片和画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夸张带给人的乐趣和喜感,同时以夸张向大师致敬。
|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了夸张除了搞笑的作用外更具有强化特征和增加作品神秘感的作用。
学生在开心的同时记住了相声大师的特征和他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欢乐。
|
素
材
四
|
|
本素材为教师制作的教具,主要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人创作一些示范作用。
|
学生在教师使用的技法上更多的运用了其它技法,制作的作品较为夸张生动。
|
素材链接
|
http://v.ku6.com/show/yM68pmuBJzH-3tZ3.html?loc=youce_tuijian
|
《夸张的脸》美术案例
(一)主题
在泥塑技法制作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自主体验”。
(二)背景
2009年,本人参加了山东省美术学科的优质课评选,参与评选的课题是《夸张的脸》。最终,我获得的名次是一等奖第一名。从选课到第一次试讲到最后正式参加比赛,这节课仅仅上过四次。为什么仅仅试讲四次就能取得如此好的名次?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充分利用了“自主体验式教学法”的一些策略,使整堂课在教学设计上就已先声夺人。
(三)细节
所谓“自主体验”,自然是学生的“自主体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一定指引下自觉、主动地通过动脑、动眼、动手等美术学科特有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就用上了该教学法。本课的学具是陶泥,相较于一般的美术学具,陶泥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常见的,这也给我带来了喜忧两个问题:喜的是由于陶泥的特殊性使得孩子对其充满了兴趣;忧的是面前有块大家都想动的泥巴,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我讲课似乎是不可能了。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自主体验式教学法”,取得的效果也非常让人满意。我的设计思路是既然学生对陶泥有兴趣,那我就从兴趣入手,先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体验这种新工具给他们带来的感觉,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想动手玩的问题,又使得学生能直观的体验到材料的特殊性。“自主体验式教学法”在这节课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它的作用。
当然,“自主体验式教学法”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忽略了教师的“教”。只是教师应适当依照教学法里的的相关理论适当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之前的纯粹教转变为引导性的教。还是以本课导入环节为例,尽管之前我使用了策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新材料,但是这个环节还是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示范、引导的。如果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要学生看自己示范,势必起不到好的作用。我的做法是在开课之初先让学生看老师是怎么玩的。在这里我特意强调了是“玩泥”,一直在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分别使用拳头打、指头捏、木刀切三种形式来“玩泥”,实际上起到的实际作用是是通过接触、借助工具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材料的特殊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玩”,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四)结果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体验了陶泥的特性,学会了用各种手法来制作一张夸张的脸,最后学生呈现的作品生动夸张,造型各异,本节课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均已掌握。对于我来说,这节课的成功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自主体验式教学法”的魅力所在,得益于正确使用了教学法中一些策略,使我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坚定了我要继续研究、使用、推广“自主体验式教学法”的决心和信念。
(五) 评析
《夸张的脸》一课无论从目标、教学环节还是最终的教学展示来看都是成功的。正是充分利用了“自主体验式教学法”的一些策略,才使得该课的开课环节异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依然能利用教学法,使得教学环节紧凑自然,并使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能愿意来听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