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学习家庭教育的前沿教育理论,推广我市家庭教育的先进工作经验,2020年11月17日-18日,由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协办的“德育联盟 聚焦家校 有效沟通”青岛市家庭教育初小骨干教师网络专题培训顺利举行,省、市、区专家领导和千余名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活动。
区市顶层设计 专家高位引领
17日下午,培训正式拉开帷幕,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守福副院长、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魏琛副主任、家庭教育教研员朱桃英老师、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刁丽霞副主任,以及各区市教研员、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现场培训。
培训伊始,江守福副院长发表讲话,引领大家回顾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中央及省市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去年青岛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设立行政性质的家庭教育处,今年又在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从队伍建设、专业引领、服务学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组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团队,从家庭立德树人、法制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家校工作的调研及规划,定期进行主题研讨和培训。二是服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专业提升,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机制。开展精品课程评选,打造优质示范课,编印青岛市家庭教育指导案例集,为中小学校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参考。三是服务广大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疫情期间开展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居家指导需求情况调研,推出专项微课,开发专题指导内容,编制专题教案,惠及全市百万中小学生。
江院长对全体教师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和期望:一要练就指导家校沟通的真本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市家庭教育指导的新精神、新要求,经常反思一线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指导水平反哺实践。扩大受益面,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全面提升家校协同育人质量。二要积极回应好家长的需求,把握好成人教育的特点,充分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关心的热点、痛点、堵点问题,坚持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通过引导帮助中小学家长树立好正确的育子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张艳校长以《家校携手 以有效沟通提升教育之美》为题,介绍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第一,从家校沟通问题的具象化溯本源、厘边界、聚焦教育本质,落实“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二,以完善家校共育体系促理解,达共识,聚智慧、育栋梁。健全“一组二队三级五部”家校共育体系,促进工作的引领性、全面性;完善家校共育工作制度,提升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三,不断丰富家校共育活动课程,促进有效沟通的体验性、实效性、创新性。深化传统模式类家校沟通,促进内涵提升;以家校共育项目式管理促进学生成长;丰富家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参与促进交流。
山东省教科院研究员、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家庭教育中心主任王治芳所长带来了题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的精彩讲座。王所长介绍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背景和思考,结合山东省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给所有老师提出了指导和建议。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办好家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实现“四个学会”的必然要求。“家校”是工作主体、“协同”是工作路径、“育人”是工作任务,家、校、社三者共生,相互尊重、适应、补充、促进,对标全民终身学习,建立数字化家校协同育人新业态。
王所长还介绍了协同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党建+家校社政研企”的舜华模式等理论和实践经验,她结合主持指导的工作,启发老师们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和要义,关注品牌建设,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建标准、建队伍、建课程、建平台、建科研、汇资源、齐发力,加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体系研究和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及效能的实践研究,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立体化平台。
直面焦点问题 精准定位施策
18日上午,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青岛大学(青岛)心理与精神健康研究院院长陶明达教授带来了题为《聚焦家校的有效沟通》的专家讲座。陶院长从我国优秀传统的家庭教育出发,结合当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合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从家庭教育的本源、路径和策略出发,从聚焦家校有效沟通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探讨在新时代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社会是融合家庭和学校的大厦和土壤,起着引导驾驭和统整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心灵空间建设的关注、尊重,正视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保证对未成年人的足够尊重。陶教授提出要通过室外活动、家务活动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情绪表达氛围,帮助孩子走出封闭的围城空间。重视两个逆反期,避免心灵创伤,通过巧用表扬、克服拖延症、避免上瘾行为等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克服成长中存在的短板,养成积极性格。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家校沟通新格局,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正常人。陶院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对当前的家庭教育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见解和具有前瞻性、实操性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略。
18日下午,青岛理工大学刘启辉副教授进行了《好成绩背后的家庭教育思考》专家讲座。学习成绩是家庭、社会的热点,也是家庭教育的痛点。针对当下诸多家庭在成绩差的漩涡中挣扎、苦于找不到出口的实际情况,刘教授从上千案例中剥丝抽茧,寻找问题症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道学习,揭示背后的原因,寻解问题解决之道。
刘教授从教育的终极之问出发,探讨了教育的目的与走向,强调“关系胜于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构建充满爱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特别关注孩子的前、后语言期的亲子关系。他结合实例分析了理想型、控制型、溺爱型、忽略型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对于如何塑造行为习惯,刘教授提出要塑造好的行为、节制中间行为、遏制底线行为。
集聚百家智慧 携手教育新途
18日下午,老师们分学段进行了“聚焦家校、有效沟通”家庭教育教师沙龙观摩,青岛宁夏路小学郭斐老师展示了题为《家校合力
有效沟通》的沙龙活动。郭老师通过“友谊天使”活动让老师们迅速熟悉,随后通过科学认知原生家庭、家庭系统等知识,以及“我的家庭火山图”绘画分析,引导老师们认识新接班的班级学生,明确孩子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郭老师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引导老师们探究家校有效沟通的方法,通过情绪管理、换位思考、正面表达等方法助推家校沟通,让老师们受益良多。
青岛第五十九中学于明东老师组织了《相信 理解 沟通》的沙龙,从一个小活动“鼓掌传递”开始,让老师们轻松进入活动,随后以经典心理活动“盲行”激活了老师们的个人生活体验,引导大家反思自己的工作和当下情景的关系,深入思考如何与家长沟通,提炼出了与家长沟通的“专业、尊重、审慎、力量”四个重要原则。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老师们参与积极、获益良多,凸显出市南区家庭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家庭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多元精彩,学校指导有方、落地有声,教师心中有爱、工作务实,家长配合有道、热情融合。市南区将继续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智慧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推动区域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