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4886
在线人数: 18005

我区承办青岛市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

发表时间:2021-11-26阅读次数:2497


11月24日下午,伴着冬日暖阳,青岛市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研讨会在我区青岛第二十四中学顺利举行,来自全市近200名初中数学教师在钉钉平台上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青岛第二十四中学桑萍老师展示了一节完美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的市公开课《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希望工程义演》。桑老师从希望工程的视频出发引出本课主题,在例题的讲解上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负担,畅所欲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灵感和学习兴趣,同时萌发了创新学习的新模式。桑老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时桑老师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及时地指导每一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帮助小组成员快速把握问题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兴趣为引领、以思考为框架、以有效提问为抓手,注重分层指导、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重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真正做到了高效、悦动。

课后评课研讨中,老师们认为本课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让课堂“悦动”了起来。本节课也充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重点、关键点,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关键节点的处理上又能收放自如,体现出极高的课堂掌控能力。

接着,桑萍老师以《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实现》为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从明确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小组合作的主要问题等方面交流了自己的心得。桑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小组合作模式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三大优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能够发现自身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借鉴小组成员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从如何分组到具体的操作流程,到评价机制的建立,再到教师的作用,桑老师细致地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赋予了小组合作在“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以更多的意义。

青岛第七中学隋淑春老师分享了所在的名师工作室对《三段五乐单元统整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基于目前教材大多以“点”为单位、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要求,隋老师提出了以单元统整为载体的“三段五乐”教学模式,并以“分式的运算”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展示了如何在单元教学中预习、新授、复习的三个阶段内,让学生实现乐知、乐思、乐问、乐研、乐学的实施过程。通过该模式的训练,学生越来越主动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学业水平的提升。隋老师指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及自身发展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为数学教育改革尽一份心、献一份力。

本次教研活动扎实有效,不但展示了信息技术在“悦动课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打开了老师们的教学视野,刷新了教学理念,明晰了教学重点,进一步促使老师们明确了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并对“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