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44172
当前在线 13965

七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纲要

发表时间:2017-03-10阅读次数:5295

七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中学美术必修美术教育课程

课程类型:中学美术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安排:16-18课时 

任课教师:项怡

学校:青岛五十一中

日期:2017.01

背景分析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经验,这些都为美术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经过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已经能够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够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进行造型和表现,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但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对美术课的兴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理解仍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七年级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经验及社会生活入手,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方面逐步深入。实际教学时,则应尽可能让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语言表达等简洁、明了,使显性的任务更明确,将隐性的目标渗透其中,让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掌握,既能紧扣教学目标进入学习状态,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对于教学设施及经费日趋完善与充足的小班化教学,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在娱乐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

2、学科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的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紧跟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贴近学生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每个学习单元都有足够的拓展空间。这册教材共5个单元,11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侧重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四大学习内容,切近生活。课程以基本原理(美术是创造性劳动)为先导,再以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经验及社会生活为主题,四大板块内容既重点突出,又相互渗透,既有明确的逻辑重点,又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单元主题的设置在空间范围上渐次扩大,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方面逐步深入。体现了课程内容螺旋式上升的组织原则,符合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在每一单元里还安排系统的学习活动,通过欣赏与评述、观察与分析、学习与探究、探讨与表现、体验与实践等各项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力求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使学生学到一些美术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

3、课程资源分析:实施本课程的资源是学科集备素材库,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丰富的网络资源与资讯使教学素材扩大化,对课程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课程目标 

学习目标

对应的课程内容标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了解美术的特点、范畴、门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平面设计各种类的主要特征,能够从应用及审美角度加以分析和评述。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初步形成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进一步了解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深入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绘画、剪纸、书法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途径,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了解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奖杯奖牌设计等的基本概念及艺术特点等相关的设计知识;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整体形象宣传、规划设计的能力,掌握设计方法,并应用所学参与学校运动会VIS设计实践,体验创意的乐趣和合作交流的乐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学习招贴设计、请柬设计和面具设计的形式与原理,运用平面设计、色彩搭配、立体造型等基础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围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节活动,选择合适的表现媒材和技法展现创意,展现个性,充分体验美术在生活中带来的愉悦性和创新性。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欣赏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对作品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形成初步的设计认识。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活动 

描述每个单元的主题/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包括形成性评价)的安排和课时数。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点分析典型艺术作品,了解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上的区别,从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欣赏与评述。

?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与意境》了解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中,情趣与意境的表现方法,进一步探讨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区别与联系,对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整体的认识和感性地评价。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
? 第1课,《色彩的魅力》。注重感受体验,通过观察自然之美,来探究和发现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联想。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感受,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 第2课,《春天的畅想》。综合音乐、文学、舞蹈、自然、朗诵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学科整合与关联,感受春天。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绘画、剪纸、书法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来表现春天。

第三单元 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 第1课,《凝练的视觉符号》。小组合作式学习形式对标志信息进行收集、讨论了解标志的表现方法和构成形式。以学校运动会为主题,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

? 第2课,《亲切的使者》。以小组合作研究方式,探究吉祥物创作构思到修改完成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为学校运动会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吉祥物。

? 第3课,《收获与喜悦》。通过欣赏重大赛事中的奖杯和奖牌,了解其创意与内涵,理解其文化精神。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制作一枚奖牌或奖杯,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并养成严谨、耐心、工整、精细的制作态度。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 第1课,《广而告之》。对比分析同一主题不同创意,或同样网格形式不同文字组合及色彩搭配的招贴作品,了解招贴创意的作用和特点及其构成要素。通过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招贴,将招贴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 第2课,《盛情邀约》。第一部分学习平面设计及立体造型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综合体验使美术知识学以致用。在请柬的设计制作中提高设计实践的兴趣。

? 第3课,《独特的装扮》。通过欣赏,感受面具艺术展示出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在掌握面具设计与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尝试选用恰当材料,运用绘制、剪贴等方法,设计制作一件有特色有内涵的面具作品。

 

第五单元 平面设计的盛宴
? 通过赏析实例作品,了解平面设计在当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感受平面设计作品的美,能够体会并表述作品中的创意,感受视觉传达设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价方案 

学生学期成绩的构成:学生个人评估、小组评估与教师评估相结合。

评价内容: 

1、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能否解释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2、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能否积极参与到造型表现活动中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用春天的色彩组合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3、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能否了解标志的意义和作用;能否知道标志的创意和设计方法;能否灵活运用设计知识自己尝试设计一枚学校运动会标志,一个运动会吉祥物,一个奖杯或奖牌。

4、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能否围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为主题选择合适的表现媒材和技法展现创意;能否完成相关活动的招贴画、请柬、面具作品设计,符合活动要求并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创意。

 

附:                          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

姓名:                     班级:                                  性别:

 

评 分 标 准

A:优秀,B:良好,C:达标,D:待达标)

A

B

C

D

自评

组评

综合

评定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

 

 

 

 

 

 

 

 

 

构思

 

 

 

 

 

 

 

 

色彩和形的造型能力

 

 

 

 

 

 

 

 

创意的能力

 

 

 

 

 

 

 

 

欣赏、评述的能力

 

 

 

 

 

 

 

 

 

材料、用具的准备

 

 

 

 

 

 

 

 

对美术活动的参与程度

 

 

 

 

 

 

 

 

注意力集中、有耐心